細說極樂世界的九品蓮花
一.蓮花開的時間:
1.上品上生:一生即開。0小時。
2.上品中生:經宿即開。12小時。(一夜)
3.上品下生:一日一夜。24小時。
4.中品上生:蓮華尋開。24小時後。疑為三天。
5.中品中生:經於七日。疑為6日。
6.中品下生:經七日已。7日。
7.下品上生:經七七日。49天。
8.下品中生:經於六劫。6大劫。80.64億年。
9.下品下生:十二大劫。12大劫。161.28億年。
疑問:
第一:中品上生的蓮花尋開究竟是多長時間,根據經意,當在上品下生的24小時之後於中品中生的7日之間。暫定為三天。
第二:中品中生的蓮花經於七日,就是經過七天。肯定是沒到中品下生的第七日。只能暫定為6天。
第三:中品下生的經七日已。經意明顯,當然是滿了七天。花開在第8天。
第四:下品中生的經於六劫。這裡的劫經文只是說劫。結合下面論證證果時間來看,應該不是指中劫或小劫。
第五:根據佛經記載:一個小劫為一千六百八十萬年。二十個小劫為一個中劫。四個中劫為一個大劫。
推算如下:小劫是16800萬年。中劫是3.36億年。大劫是:13.44億年。
論敘:
下品中生的蓮花開需要80.64億年。
而下品下生則需要161.28億年。這個時間的非常非常漫長的。
因為需要等待花開見菩薩聞法的時間非常驚人。所以最好是前7品往生。
另外引證《阿彌陀經》裡“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這樣看阿彌陀佛成佛為134.4億年了。就算佛剛剛建立極樂淨土時候,下下品(第九品)人往生,到現在為止,蓮花還需要繼續等26.88億年才開哦!
二.證果時間。
1.上品上生:即悟無生法忍。很短時間證初地(歡喜地)菩薩。
2.上品中生:經一小劫,得無生忍。16800萬年證初地菩薩。
3.上品下生:經三小劫,住歡喜地。50400萬年證初地菩薩。
4.中品上生:應時即得阿羅漢道。很短時間證阿羅漢果位。
5.中品中生:經半劫已,成阿羅漢。840萬年證阿羅漢果位。
6.中品下生:過一小劫,成阿羅漢。16800萬年證阿羅漢果位。
7.下品上生:經十小劫,得入初地。1.68億年證初地菩薩。
8.下品中生:花開後聞法即發菩提心。證果位時間很長>82.32億年。
9.下品下生:花開即聞法即發菩提心。證果位時間很長>162.96億年。
疑問:
1.上品上生的即悟和中品上生的即得。大約1至萬年之間。
2.中品中生的人經半劫已,成阿羅漢。這裡半劫只能是特指半小劫。
論敘:
綜上推理,下品中生和下品下生證果位的時間必定也是個天文數字。因而修淨土之人最好是在前7品往生。
三.往生之因
1.上品上生:
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發願,願生彼國。
2.上品中生:
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
3. 上品下生:
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
4.中品上生:
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
5.中品中生:
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
6.中品下生:
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
7.下品上生:
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8.下品中生:
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偷僧只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贊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贊彼佛光明神力,亦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9.下品下生:
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論敘:一。關於九品所度之人。
第九品是度犯五逆罪欲墮無間地獄之人。
第八品是度破戒做十惡業欲墮地獄之人。
第七品是度做十惡業欲墮畜生,餓鬼之人。
第六品是度無惡業欲託人生之人。
注:以上第六至第九皆為臨終才得善緣念佛往生。
第五品是適合曾一日一夜持戒功德之人。
第四品是適合持戒無犯有功德之人。
第三品是適合發菩提心之大乘之人。
第二品是適合知經意之大乘之人。
第一品是適合通曉大乘佛法持戒之人。
注:上一品兼備下一品的功德。第一至第四品都是持戒無犯之人。
以上九品都需臨終念佛,這個是往生與否的一個重要的標誌。
也說明了臨終幫人助念的重要性!
另第六品對普通人當機。
第五品對佛門弟子們最當機。
第一至第四品是根據戒律精嚴和解經智慧,說法布施等功德大小,而品位有所區別。
四.往生接引
1.上品上生:
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台,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嘆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台。
2.上品中生:
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贊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行者自見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讚嘆諸佛。
3.上品下生:
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與諸菩薩,持金蓮華,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時授手。贊言:法子!汝今清淨,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汝。見此事時,即自見身坐金蓮華。
4.中品上生:
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讚嘆出家,得離眾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華台,長跪合掌,為佛作禮。
5.中品中生:
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贊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
6.中品下生:
(根據證得的果位,應該類同與中品中生。)
7.下品上生:
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贊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
8.下品中生:
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
9.下品下生:
見金蓮華,猶如日輪。
論敘:根據上品下生裡面的“坐已花合”和中品中生裡面的
“坐蓮華上,蓮華即合”,和蓮花待時而開。
可以判定往生者是坐蓮花台上去西方極樂世界的,除上品上生者外,
是花合後再去極樂世界,七寶池化生。
至於上品上生的人是否在七寶池化生,因為花未合,
我覺得不一定在七寶池中化生。
另外上上品人坐的蓮台為金剛台,上中品人為紫金台。
這樣看,九品蓮台應該是都有區別的。
五.往生前與菩提心
1.上品上生:發菩提心,大乘根基。
2.上品中生:發菩提心,大乘根基。
3.上品下生:發菩提心,大乘根基。
4.中品上生:未發菩提心,小乘根基。
5.中品中生:未發菩提心,小乘根基。
6.中品下生:未發菩提心,小乘根基。
7.下品上生:未發菩提心,大乘根基。
8.下品中生:未發菩提心。花開後為大乘根基。
9.下品下生:未發菩提心。花開後為大乘根基。
論敘:判定依據:一.往生之因。二.往生時候是否有菩薩來接。三.花開後證果。
一、上品上生的人,一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蓮花立刻就開了,他馬上可以見到阿彌陀佛。
二、上品中生的人,經過一個晚上,蓮花就開,也是可以即刻看到佛。
三、上品下生的人,要經一日一夜,蓮花才能開,而且要等到七天之後,才能看佛。
四、中品上生的人,也是到西方極樂,蓮花開,但是隻能先證小果。
五、中品中生的人,等到第七天蓮花才開,也是先證小果位。
六、中品下生的人,往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也是經過七天才能開,先聽菩薩說法,後證小果。
七、下品上生的人,必須經過四十九天,蓮花才能開,也是先聽 菩薩說法,後證小果。
八、下品中生的人,經過六劫之後才能開,也是先聽 菩薩說法,求其開悟,後證小果。
九、下品下生的人,就要等到十二大劫之後,蓮花才能開,也是先聽 菩薩說法,讓其開悟,後證小果。
這個內容出自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給現在想往生極樂世界的人一個全面認識,如何才能得到最好的往生!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凡生西方有九品人。
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發願生彼佛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
即得往生。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及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台。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嘆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台。
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及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贊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
行者自見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讚嘆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寶花。經宿即開。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佛及菩薩俱放光明。照行者身目即開明。因前宿習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諦。即下金台禮佛合掌讚嘆世尊。經於七日。應時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應時即能飛至十方。歷事諸佛。於諸佛所修諸三昧。經一小劫得無生法忍現前受記。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彼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並大勢至。與諸眷屬持金蓮華。化作五百化佛來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時授手。贊言。法子。汝今清淨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汝。見此事時。即自見身坐金蓮花。坐已華合。
隨世尊後即得往生七寶池中。一日一夜蓮花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雖見佛身於眾相好心不明了。於三七日後乃了了見。聞眾音聲皆演妙法。遊歷十方供養諸佛。於諸佛前聞甚深法。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輩生想“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惡。以此善根。回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行者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讚嘆出家得離眾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花台。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蓮花尋開。當華敷時。聞眾音聲讚嘆四諦。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是名中品上生者。”
“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惡。以此善根。回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行者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讚嘆出家得離眾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花台。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蓮花尋開。當華敷時。聞眾音聲讚嘆四諦。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是名中品上生者。”
“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戒香薰修。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花至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贊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花上。蓮花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於七日蓮花乃敷。花既敷已。開目合掌讚嘆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義。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大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生經七日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過一小劫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輩生想
“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贊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
至行者前。贊言善哉善男子。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花。隨化佛後生寶池中。經七七日蓮花乃敷。當花敷時。大悲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放大光明住其人前。為說甚深十二部經。聞已信解發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得聞佛名法名及聞僧名。聞三寶名即得往生”
“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法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贊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贊彼佛光明神力。亦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花之內。經於六劫蓮花乃敷當華敷時。觀世音大勢至。以梵音聲安慰彼人。為說大乘甚深經典。聞此法已。應時即發無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歸命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花中滿十二大劫。蓮花方開當花敷時。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即為其人廣說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
佛教宗派
【佛教】傳播到每一個地區以後,由於受到當地社會、政治、文化的影響,形式和內容都有相應的變化,形成許多宗派。
中國:有漢語系、藏語系和巴利語系三大系統。它們在發展過程中各自形成一些學派和宗派。漢語系佛教主要有天台宗、三論宗、法相宗、律宗、淨土宗、禪宗、華嚴宗、密宗等;藏語系佛教主要有寧瑪派、噶當派、噶舉派、薩迦派、格魯派。此外還有希解、覺宇、覺囊、夏魯等幾個小派。其中格魯派的規模最大。巴利語系佛教主要有潤(又分擺罷、擺孫二個支派)、擺莊、多列(又分達拱旦、蘇特曼、瑞竟、緬坐四個支派)、左抵四派。
日本:有天台宗、真言宗、淨土宗、淨土真宗、禪宗(臨濟、曹洞、黃檗)
朝鮮:有曹溪宗、涅槃宗、太古宗和圓佛教等。
斯裡蘭卡:早期有大寺派、無畏山寺派和祗多林寺派;現代有暹羅派、阿摩 羅普羅派、羅曼那派等三大派。
越南:有滅喜禪派、無言通禪派、草堂禪派、竹林禪派、了觀禪派和禪淨合一的蓮宗派等
緬甸:早期有僧伽羅僧伽派、末羅姆摩僧伽派、偏袒派、全纏派、現善法派、瑞琴派、門派等。
泰國、柬埔寨、老撾:主要佛教宗派有法相應部和大部派。
【淨土宗】
【名稱】
此宗以願求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為宗旨故,約其所期,名『淨土宗』;又此宗傳入中國後,得廬山【慧遠】倡導,與眾多好友結蓮社,發願念佛,故後人亦稱此為『蓮宗』。或簡化稱為『淨宗』。
【開宗】
佛典稱釋迦牟尼佛在耆奢崛說《無量壽經》,在王舍城說《觀無量壽經》,在祗樹給孤獨園說《阿彌陀經》,宣示彌陀因位之願行,果成制利益,及眾生往生之因果等,開闡往生淨土之法門。佛滅度後,馬鳴、龍樹、天親等,造〖往生淨土〗等論,贊述三經之要義。天親滅後無百年,菩提流支三藏出,傳淨土法門於震旦。而中土此宗之興,尚遠在東晉的【慧遠】法師。
【傳承】
【慧遠】於廬山,結蓮社,專倡淨土法門,是為此宗初祖。其後經百年,北魏永平元年,【菩提流支】來震旦,宣揚淨教;授《觀經》於【曇鸞】,曇鸞作《往生論》二卷(此土此宗著述,推為巨擎);後經百年,有【道綽】禪師,景慕〖曇鸞〗淨土之業,繼其後塵,住〖玄中寺〗中。講《觀無量壽佛經》盡二百遍。著有《安樂集》二卷;後經三十二年,有【善導】大師,初誦《法華、維摩》,忽思教門非一,當求契機,入大藏,信手探經,得《觀無量壽佛經》,乃專修十六妙觀,後謁道綽禪師,益喜入道津要,作《觀經疏》四卷,陳淨土要義,作法事贊等,定一宗所用行儀;其門下有【懷感】禪師,著《釋淨土群疑論》;尋後【少康】法師出,亦弘通此宗;…五代之【永明延壽】出;宋之【省常】出;次第弗承,千年弗替。明、清大德如【梵琦、蓮池、藕益、截流】等;居士如袁中郎兄弟、周懷西、彭尺木等,無不盡力提倡。近代有【印光】大師。
蓮宗十三祖:如下:
晉·廬山【慧遠】-唐·光明【善導】-唐·般舟【承遠】-唐·竹林【法照】-唐·烏龍【少康】-宋·永明【延壽】-宋·昭慶【省常】-明·雲棲【株宏】-清·靈峰【智旭】-清·普仁【行策】-清·梵天【寶賢】-清·資福【際醒】-民國·靈岩【印光】……
【判教】
此宗之教判有三種:
一、難行、易行二道:此約行之教相,出龍樹《十住毗婆沙論》中。曇鸞大師,依此論,判釋迦如來一代教法為難行、易行二道。謂於五濁之世,於無佛時,求不退,為難行道,比如陸路,步行則苦。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為易行道,比如水路,乘船則易行。
二、聖道、淨土二門:此約證之教相,出道綽《安樂集》中。道綽分大乘聖教為二種勝法,一謂聖道,二謂往生淨土。於此娑婆世界,斷惑正理,入聖得果,名聖道門。依彌陀之大願業力,生彼極樂世界,入聖證果,名淨土門。其聖道一門,今時難證,一由是去大聖遙遠,二由是理深解微。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聖道、淨土;難行、易行,其言雖異,其意則同。故難行、聖道,同為自力。易行、淨土,俱是他力。此宗屬易行道淨土門,其他諸大小乘教,則屬難行道聖道門。
三、聲聞、菩薩二藏漸、頓二教:此約教制教相,出善導《觀無量壽佛經疏》中,謂此宗於聲聞、菩薩二藏中,菩薩藏收。於漸、頓二教中,頓教攝。
【思想】
此宗之宗意,在以行者之心行業為內因,以彌陀之願業力為外緣,內外相應,往生極樂國土。若欲往生淨土,要須內因外緣具足,方乃得生。
此中有三:一往生內因;二往生緣;
三往生品位。
一、往生內因:
先須發菩提心:菩提心者,無量壽願王所由建立,亦盡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從出生也。言菩提者,即是佛果之名。言心者,即是眾生能求之心。具雲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譯雲無上正遍知心。次要生厭離心、欣求心:厭離心者,厭離穢土,八苦交煎,怨家會聚故。欣求心者,欣求淨土,萬福莊嚴,壽命無盡故。再者要有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若少一心,即不得生。至誠心者,一切眾生身口意業所修所行,必須內外相應。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回向發願心者,所作一切善根,悉皆回願往生。另《往生論》言修五念門行成就,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
五念門者:一禮拜門;二讚嘆門;三作願門;四觀察門;五回向門。
再有此宗以修念佛三昧,為一宗之要旨。念佛者,總有三種:一稱名念佛;口稱佛名。
二觀想念佛;靜坐觀佛相好功德。
三實相念佛;觀佛法身非有非空實相理。〔此中此宗所主者,稱名念佛也。〕再往生禮讚又勸行修法,用策三心五念之行,四修者,一恭敬修;謂恭敬禮拜。二無余修;謂專稱彼佛名。
三無間修;謂心心相續持久。四長時修;不論年月長短,誓不中止所修行業。
二、往生外緣:
若能一心專至稱彼妙德成就六字名號,則彌陀與行者,彼此相應,具足親近增上三緣。有三義:
一明親緣,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即見之,心常念之,佛即知之
二明近緣,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其前。
三明增上緣,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系無能礙者。
三、往生品位:
《大乘無量壽佛經》說“三輩”往生;《觀經》說“九品”往生。
三輩往生者:由行業之深淺,有上中下三類。
生上輩者,有五因緣:一者舍家離欲,而作沙門;二者發菩提心;三者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四者修諸功德;五者願生安樂國。生中輩者,有七因緣:一發無上菩提心;二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三多少修善,奉持齋戒;四起立塔像;五飯食沙門;六懸繒、燃燈、散花、燒香等;七以此回向,願生安樂。
生下輩者,有三因緣:
一者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心;二者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三者以至誠心,願生安樂。
九品往生者:往生淨土,由行業之優劣,有上中下三品,三品各分“上中下”三生,合為『三生九品』。
『三生九品』:
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釋此略之〕
【典籍】
淨土事理,諸經廣說,而此宗所依,則不出三經一論。三經者
《無量壽經》明彌陀因位願行及果上功德。《觀無量壽經》明往生淨土之行業。
《阿彌陀經》明淨土莊嚴及執持名號證誠護念之利益。
一論者
《往生論》具雲《無量壽修多羅優婆提舍願生偈》總攝三部經,正明往生淨土義。
另:解釋此三經一論者,有:
曇鸞·《略論安樂淨土義》《略釋無量壽經義》《往生論注》《注釋往生論》。
道綽·《安樂集》《據觀無量壽經》《述往生淨土之要義》。
善導·《觀無量壽經疏》。
歷代大德善知識們有很多膾炙人口的淨土之義的著文,大家用心即可。……
【導讀】
淨土念佛法門乃是當今佛教信仰最普及的一種。不會被時間、地點、出身、在家出家、男女老幼等外在環境、條件的限制,這也是淨土念佛法門流通的間接原因,而最直接的因素乃是淨土念佛法門最簡易、最直接、最方便、最穩妥、最有效的修行法,從而形成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弘名,倡揚大江南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