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極樂世界四種國土詳情及生因揭秘
本文摘編自大安法師著、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淨土宗教程》(中國佛學院教材)第七編(往生品位)第二十章(西方極樂世界四土界說)的第一節(天台四土界說)和第二節(極樂世界四土生因)
首先申言的是: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乃報佛報土。五乘行人(人、天、聲聞、緣覺、菩薩)正是由於仰托佛願以作強緣,得以往生西方報土,全顯阿彌陀佛慈悲願力的勝妙。至於各宗祖師大德依據通途教理對淨土的分類,僅可用作參考。在諸多淨土界說中,得到後人認同並廣為運用的當推天台智者大師的淨土分類框架,茲擬天台四土界說與極樂世界四土生因兩大方面,略施闡釋。
第一節天台四土界說
天台淨土分類系統詮釋面寬,剖析精細,囊括十方佛國的淨土與穢土,將淨土的類別性質與眾生的根機、不同淨土往生的條件等加以綜合說明。天台將十方佛國類分為四土,即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無障礙土、常寂光土。茲分述如次。
一、凡聖同居土
本土是凡夫與三乘聖人共居之地。凡聖同居土又分淨穢二種。吾人所居的娑婆世界即是凡聖同居穢土。若約穢土,則有三界、二十五有,乃凡夫有漏善、不善、不動業之所感。凡居土有人天趣,聖居土有實聖與權聖二種。實聖是界內的聲聞緣覺與地前菩薩,權聖是地上菩薩與如來有緣而化現三界內者。本土有凡夫,也有聖人,凡聖同居,故名凡聖同居土。
娑婆的凡聖同居土有三個特點:(1).暫同。此土小乘初二三果,證阿羅漢便入寂滅;大權菩薩度生機盡便不復示現,故與此土凡夫只是暫時同居,非究竟同居。(2).難遇,雖有聖者現居此土,但不容易見聞親近。(3).稀少,此土聖者如珍如瑞,稀有難逢。凡聖同居土的淨穢,依見思惑的程度而判分,凡夫見思惑輕,感凡聖同居淨土;見思惑重,感凡聖同居穢土。
二、方便有餘土
本土是聲聞緣覺及地前菩薩所住之地。但離三界內分段生死,未斷變易生死;但斷三界內見思煩惱,未斷塵沙無明,不能逍遙自在。以煩惱生死,二皆有餘,故名方便有餘土。方便有餘土的淨穢,依體空與析空的巧拙而判分。通教三乘,體色明空則巧,感方便有餘淨土;藏教三乘,析色明空則拙,感方便有餘穢土。
三、實報無障礙土
本土乃圓教四十一位,別教地上菩薩所居之地。由於全性起修,契合實相,所感真實果報,故名實報。色心自在,一多互含,突破時空的羈束,故曰無障礙。此土菩薩分證法身;身能現土,土能現身;心外無法,全彰法界。七寶莊嚴具淨妙五塵,毛孔遍含剎海,十世不離剎那。法法相即,周遍含容。具如《華嚴經》所明法界安立海。實報無障礙土的淨穢,依次第三觀與一心三觀而判分。別教菩薩修次第三觀,證法身理,感實報無障礙穢土;圓教菩薩修一心三觀,證法身理,感實報無障礙淨土。
四、常寂光土
諸佛所居之三德秘藏,究竟涅槃皆含有性德修德,約修德所顯真實法性言之,謂如智不二,依正圓融,真俗兩忘,自他不二。塵塵無非法界,念念貫徹古今。常即法身德,法身常住不遷故;寂即解脫德,一切塵勞永寂故;光即般若德,般若光明遍照故。三德不離一心,複本心源,究竟清淨,具證常寂光淨土。常寂光土的淨穢,依分證與究竟而判分。別教如來,斷十二品無明,分證三德,感常寂光穢土。圓教如來斷四十二品無明,究竟證三德秘藏,感常寂光淨土。克實而言,實報無障礙土與常寂光土,本屬一土,圓教初住菩薩,豁破一分無明,始入實報無障礙土,分證常寂光土。妙覺極果,斷盡無明,屬究竟常寂光土。
十方佛剎的十界四土,皆有淨穢之別,分齊有別。唯極樂世界為阿彌陀佛大願之所成就莊嚴,有淨無染。凡夫帶業往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即已橫生上三土。四土在一處,往生者根機有殊、所見有異。若見思惑斷盡,即見方便有餘土;塵沙惑斷盡,分破無明,即見實報無障礙土,亦分見常寂光土;無明斷盡,即得了了見於常寂光土。於極樂世界方便有餘土橫生上二土,即實報無障礙土與常寂光土;於彼實報無障礙土橫生上一土,即常寂光土。
又極樂世界的佛菩薩聲聞,能隨於自己所居之土,橫向豎向自在無礙。若證常寂光土,能於下三土隨心寄託;如欲教化法身菩薩,則寄實報無障礙土;欲教化權乘聖人,則寄方便有餘土;欲教化凡夫,則寄凡聖同居土。實報無障礙土的法身大士,能示現下二土;方便有餘土的聖人,能示現同居土教化帶業往生者。
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體現在凡聖同居土。與娑婆凡聖同居土相比,極樂世界凡聖同居淨土中,凡夫與聖人俱會一處,直至成佛,非暫同;凡夫與聖人如師如友,朝夕同聚,非難遇;極樂世界的聖人,一生補處菩薩無量無數,非稀少。極樂世界的凡夫與聖眾一道,同盡無明,同登妙覺,與娑婆眾生所作不同。可見極樂同居淨土勝過娑婆同居穢土百千萬億倍。下凡眾生帶業往生凡聖同居土,悉皆圓證三不退,於念不退中超盡四十一因位。不必捨身受生,一生必補佛職。此等往生者,非凡非聖;若謂是凡夫,卻不歷異生圓證佛果,與觀世音大勢至,無二無別,故非凡;若謂是聖,就所帶煩惑業障而言,卻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覺菩薩,故非聖;而又即凡即聖,十方無量佛剎,無此名相,無此階位,無如是凡聖同居土。這種情形,“非心性之極致,持名之奇勛,彌陀之大願,何以有此?”(《彌陀要解》)。蕅益大師的讚嘆,彌顯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的超絕殊勝。十方世界的眾生,見思之惑難斷,分段生死難出,故凡聖同居之關最難透脫。唯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圓融具足上三土,圓證三不退,故能圓斷諸惑,一生圓成佛道,超出十方凡聖同居土之外。吾人深契此中真相,方可感戴阿彌陀佛的深重恩德。
第二節 極樂世界四土生因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悉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為正因。而由念佛功夫的淺深、斷惑的程度決定往生極樂世界的境界,為何土所攝。四土的差別只是就往生者的根機而論。在西方淨土本身並無此分別。極樂世界乃是阿彌陀佛依無漏善根所成的唯一清淨的淨土,而四土的差別乃是往生者唯識所變。
一、凡聖同居土生因
淨業行人信願持名,未斷見思惑,以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之力,得蒙阿彌陀佛願力加持,臨命終時,舍娑婆世界同居穢,生極樂世界同居淨。得生淨土,即截斷生死輪迴之苦,故名為橫出三界。帶業往生的凡夫依念佛功夫的淺深分為三輩九品。而十方世界凡聖同居土的凡夫,須斷盡見思二惑,方得漏盡通,始截生死流,出凡聖同居土而升方便有餘土,此名豎出三界,其事甚難。淨宗念佛帶業往生淨土,其事至易,故名易行道。如是方便直截,殊勝稀有,乃十方世界之所無。故知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勝於十方佛土,良有以也。
二、方便有餘土生因
若人念佛功深,以離雜亂之心專念一句名號,或系緣憶念阿彌陀佛相好光明,心口相應,字字分明,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如是念佛,名事一心。若達此境界,雖不求斷惑,而見思煩惱自然斷落,則從娑婆凡聖同居穢土,橫生極樂世界方便有餘土。此土以伏斷塵沙惑的程度分三輩九品。
三、實報無障礙土生因
若憶佛念佛歷歷分明,行住坐臥唯此一念,無第二念,不為貪瞋煩惱諸念之所雜亂,是名事一心。事上即得,理上未徹,屬定門攝,未有慧故。若於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於自本性忽然契合,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不住有念,不落無念。誠如蓮池大師所云:“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無,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彌陀疏鈔》)無念而念,念而無念,言思路絕,不可名狀,唯是一心,清淨本然之體,更有何法而得雜亂,是名理一心。屬慧門攝,兼得定故。念佛若達理一心,破一分無明,則生實報莊嚴土,同時分證常寂光土。
四、常寂光土生因
法身大士任運進道,四十二品無明,生住異滅四相,悉皆斷盡,即生實報莊嚴土上上品,而證究竟無上菩提,究竟無余涅槃,常寂光淨土。實報莊嚴土與常寂光土,以無明惑的多寡而區別。
天台家以六即佛判攝由凡至聖的六個階位。理即佛、名字即佛、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究竟即佛。從事相上申言六個階位,慾令行人免於增上慢,未證謂證。從理體上申言即,慾令行人免於退屈,高推聖境。茲將古德六即佛偈頌。
轉述如下:
理即:動靜理全是,行藏事盡非。冥冥隨物轉,杳杳不知歸。
名字即:乍聽無生曲,才聞不死歌。方知當體是,翻恨自蹉跎。
觀行即: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遍觀諸法性,非假亦非真。
相似即:四住雖先落,六塵未盡空。眼中猶有翳,空裡見花紅。
分證即:豁爾心開悟,湛然一切通。窮源猶未盡,尚見月朦朧。
究竟即:昔年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複本時性,更無一法新。
以天台六即位來判,若修行功夫至觀行即(凡夫五品位),於中則生凡聖同居土,分三輩九品;見思惑未斷,故見彌陀劣應身。若至相似即(十信位),則生方便有餘淨土,四住雖脫,六塵未空,故見彌陀勝應身。若至分證即(初住至等覺),則生實報莊嚴淨土,亦名分證常寂光淨土,見佛報身,亦見法身。若至究竟即(妙覺),於此境界,雖生彼土,即生自土;雖見他身,即見自身,自他不二,乃惟心淨土自性彌陀的現量親證。四土各有三輩九品,一般來說,娑婆世界淨業行人,大多生在凡聖同居土。於中隨其功行淺深,分三輩九品(或無量品)。茲舉幾例以證。
天台智者大師,相傳釋迦之化身。臨終時,有弟子問:“未審大師證入何位?”智者大師回答:“我不領眾,必淨六根(相似即、十信位——注),損己利人,但登五品(即隨喜、讀誦、講說、兼行六度、正行六度五種,此位圓悟如來藏性,圓伏無明煩惱,而見惑尚未能斷——注)。”智者大師的回答,表明自己還屬凡夫,只能生到凡聖同居土。蕅益大師臨終示偈,表明自己的修證位果,“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畢竟付何人?”蕅益大師自稱尚居名字即位人,圓悟如來藏性,見地與佛同儔,而見思惑尚未能伏,何況乎斷?如論往生品位,蕅益大師亦只能生凡聖同居土。此世間大徹大悟人,亦多多是此等身份。二位大師的本跡不可測度,然其末後示位,以身說法,杜塞後人以凡濫聖之弊,恩德弘深,誠末法淨業行人之頂門針。
附注:
大安法師俗名魏磊,原為對外經貿大學教授。1994年應中國佛學院聘請主講淨土宗,直到2001年出家方止。
大安法師深探教海,耑篤淨土宗,先有《淨土宗法語大觀》(百花洲出版社出版)之著,甚得僧俗大眾歡喜頂戴。復應中國佛學院教學之需,於淨土宗教學基礎上,曾於1998年撰述成就《淨土宗教程》,為該院淨土宗學科教學,作出了劃時代的貢獻。本書出版得到教內外普遍好評,後宗教文化出版社應廣大讀者之需決定再版。大安法師本著認真負責的精神,又加上若干年尤其是出家三年得的修學體會,加以修訂,遂令本教程的質量更上一層樓。
本教程內容翔實,契理契機,若綜述特色,則首先是系統性。本教程從歷史淵源與理論踐行兩個層面,對淨土宗教理史跡、淨土宗的理論框架、西方淨土依正莊嚴、淨業修持的方法等,作了系統詳明的闡述,攝取大量淨土宗經論的精要,自成一豐富而有序的文本結構。
其次是精確性。本教程忠實於佛言祖語本有的內涵,展示阿彌陀佛廣度眾生的悲智慈懷,融理論探究與宗教情操於一體,堪當為稱佛本懷、弘法利生的教材。
第三是時代性。本教程在堅持淨土宗基本理念和原則的基礎上,對淨土宗的本土化與現代化,作了有益的探討。融匯現代自然科學與人文知識,契理、契時、契機,對現代人修學淨土法門具有理智充溢的指導作用。
本教程是我國佛教界第一部系統而詳確闡釋淨土宗的撰著,既可作為各級佛學院的教材,亦可作為修持淨土法門自利利他的有益讀本。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