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法器—達瑪茹(手鼓)的介紹
達瑪茹(手鼓)
達瑪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哈拉帕文明,最初是以象
形文字出現在古代印度河流域的文字中。作為濕婆教的早期標
識,達瑪茹是以「舞蹈之王」化身示現的濕婆右手所持的一件
器物。濕婆奮力擊鼓,製造雄渾的節奏,支撐柔美的曲調(貪
欲),成為世界的基礎結構。自遠古以來,遊商和街頭藝人曾
使用印度的達瑪茹或「猴鼓」來「召引」觀眾,其時斷時續的
演奏很快就把人們聚集在一起。達瑪茹是做成沙漏狀的小鼓,
用木料車製而成,有兩個對稱的羊皮鼓槌。用繫在兩張鼓皮間
的一根Z型長繩將濕婆教達瑪茹鼓面繃緊。這樣,透過擠壓鼓
腰上的繩格就可以提高其音調。兩支小圓鼓槌或兩個小球固定
在達瑪茹鼓腰的兩側。高舉右手前後快速搖動時,鼓槌輪流敲
擊鼓面,即可發出頗具特色的「鈴鼓」般音色。西藏藝術作品
中有時也有沙漏形狀的濕婆教達瑪茹。
佛教的木製達瑪茹或小鼓是由兩個空心的半圓組成,半圓
的拱頂處相連。達瑪茹的尺寸各異,從直徑約四英寸到十六英
寸的巨型斷行鼓不等。更小的達瑪茹常常是手工雕刻成圓形、
四葉形或根據人的顱骨設計成橢圓形。兩支羊皮鼓槌的皮是從
同一張整張羊羔皮上割下來的。先將皮放在水中浸泡,然後黏
在兩個木半球的邊緣。這樣,兩張皮乾了之後,能發出相同的
音調。羊皮常要經過染色或塗成綠色,也可用蛇皮或魚皮製作
小型達瑪茹。
達瑪茹中腰處圍有一塊裝飾用的綢緞、毛皮或金屬箍條,
上面掛有布墊手柄或珠寶飾手柄。手柄中心箍條的兩側掛有兩
個布墊做成或用鉤針鉤出來的小球,用於擊鼓,通常用兩條搓
撚的紅色或黑色絲線與鼓相連,有時小球中心處會打上一個
結。在達瑪茹的布墊手柄或珠寶飾手柄上垂掛著絲綢「尾
穗」。在傳統上,尾穗上有個布墊手把,形狀宛如三葉「雲
紋」。一塊五彩絲綢短帷從上面垂下,其邊緣和上邊、下緣處
縫著顏色排列順序類似的絲線穗子。達瑪茹不用時,長長的穗
尾纏繞在鼓腰上,放進一個鼓狀、帶有布襯的盒子裏。上下盒
蓋的布襯中央一般都有用十字繡法或凸繡法繡成的圓形圖案,
中有三色「喜旋」。在彩繪圖中,神靈手持的達瑪茹手柄通常
是一條珠寶鏈,末端連著一個三葉雲紋和一個帶穗的三道短
帷。
佛教怒相神或半怒相神手持的密教達瑪茹是用信奉婆羅門
教的十五、六歲少男少女的顱骨製成,或是將十六歲男童和十
二歲女童的顱骨連在一起製成。藏族藝術家常把雙面達瑪茹左
側畫得稍小一些來代表青春少女的顱骨。密宗儀禮明確規定使
用人骨和其他真言芥子,因為其特質能使禮器或「力器」與被
安撫之神建立起特殊的親密關係。達瑪茹的鼓槌和手柄裝飾物
都是用人骨製成,令人生畏的手柄是以黑絲絨縫製,黑絲絨上
織有各種武器的圖案。由於敲擊時達瑪茹是兩個少男少女的顱
骨「同時發聲」,因此,從性的角度來看,達瑪茹的兩個鼓面
就是方法和智慧相對和絕對菩提心露的結合。兩個顱骨的顱縫
精準地黏在一起,也是在強調這種結合,顱縫即所謂的「梵
孔」。
藏式達瑪茹一度相當的多,是用從屍林或天葬場得到的人
的顱骨製成。但現在,這樣的禮器在東方藝術市場上已寥寥無
幾,且售價極高。現代「仿造品」多半是印度工廠用「再生
骨」製成。工廠把遭意外傷害的無主顱骨和骨頭清洗、漂白後
出口。但根據密宗的規定,這種顱骨在儀式中已毫無效力可
言。現在還可見到用猴子顱骨製成、小巧玲瓏的達瑪茹。
男、女神或密宗修持者的陽性「方法」右手總是手持達瑪
茹,功能是召喚一切佛陀、菩薩和空行母,用大樂召喚他們。
「陽性」達瑪茹發出「大樂之聲」,與法鈴相配,握在「陰
性」的左手中,發出「空性之聲」。空行母的達瑪茹召集並激
勵所有空行母發出大樂之聲。大樂源自鄔摩天女或「外道女」
劈啪作響的內火,因為在藏族瑜伽修法中,這個噴焰「天女」
通過中脈而升騰。
大型的木製達瑪茹用於藏族的「斷行」修法中,能夠發出
「無常之聲」,召喚所有空行和空行母共跳「斷我之舞」,並
召喚所有精靈共赴「盛宴」,一起吞食修持者的屍體。斷我修
持是大成就者帕‧當巴桑傑從印度傳入西藏的,又經其著名的
藏族女弟子瑪久拉珍傳承下來。斷我修法是讓人親眼目睹自己
被肢解的屍體獻給眾神和心懷不滿的鬼怪來清還業債的方法,
以尋求斷滅「二執」和自愛。這種有效的斷執修法在傳統上要
在夜間一個與世隔絕或超自然的地方進行,例如鬼怪出沒的十
字路口或屍林。斷行鼓的典型尺寸直徑八至 十六英寸 之間,
鼓邊常飾有蓮花生八大化身或八大屍林的袖珍畫。在蒙貼鼓皮
前,達瑪茹內側的那一面必須刻上咒語。
達瑪茹的空心鼓體象徵法身,兩支鼓槌頭象徵相與空的結
合。鼓中腰處有一圈裝飾用的箍條,上面可以另外裝飾寶石或
子安貝殼,代表應身的三十二大相。兩支鼓槌把報身比作方法
與智慧的結合。填充而成的三葉雲紋代表三角形的「法相」五
色絲綢短帷的五條下擺代表五佛。上半部的手柄有時是用海螺
殼的某一部分製成,代表著「語」。鼓本身代表「身」,絲製
短帷尾巴代表「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