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動物—饕餮
饕餮
「Kirtimukna」一詞的意思是「帝威之臉」、「名望之臉」或「榮光之臉」,一般稱作「鬼臉」或「無名之物」。在中國,稱作「饕餮」,是一種令人生畏之物。據說,牠確實存在。中國餐具上常常飾有饕餮這種「貪婪之獸」,以警告人們不要貪婪和放縱。作為牌樓的守護者,在中國、印度次大陸和東南亞都可以看到這個古代象徵物。
饕餮源自《室健陀住世書》神話故事中的惡魔宿王,在濕婆慧眼發出的火焰中生成。牠力大無比,與自己的養母、濕婆之妻雪山神女有了亂倫的關係。惡魔宿王慫恿他的朋友羅睺去引誘雪山神女與之非法媾和。濕婆得知此陰謀後勃然大怒,從其慧眼中又生成了另一個恐怖凶殘的魔。該魔飛快地吞食羅睺。驚恐萬分的羅睺乞求寬恕,濕婆最終接受了他的懺悔。饑腸轆轆的凶魔失去自己的獵物,只得自食自身直到剩下頭顱。濕婆對凶魔的力大無比感到歡心,將他的臉命名為「榮光之臉」,命他永遠擔當自己門檻的保護神。
饕餮在尼泊爾稱作「切普」(尼泊爾人對金翅鳥之長兄阿盧那的稱謂),在尼泊爾尼瓦爾工匠的作品中是極為普遍的主題。饕餮吞蛇的雕塑經常裝飾在塔樓牌坊和神龕的拱頂上。根據傳說,阿盧那是金翅鳥的長兄,注定要成為一切天界眾生中最勇敢、最具品德者。由於其母毗那達心太急等不到自然分娩,因此,當他從卵中孵出時,僅有頭和雙手發育完好。另一個傳說講述文殊菩薩是如何勸說隱身的阿盧那展示其神性。當他在雲中展示其上半身時,文殊菩薩秘密地為他畫像,當阿盧那發現文殊菩薩要畫下自己的神祕形象時,他立刻再次變為無形,文殊菩薩畫下了頭和雙手。然而,文殊菩薩對其勇敢和德行印象頗深,宣佈從今以後這個吞蛇的臉要出現在神殿大門頂處。於是,阿盧那就成為加德滿都峽谷主要的保護神之一,其威懾一切邪惡之敵和龍眾的能力,與金翅鳥不相上下。
在藏族藝術中,饕餮作為一種紋飾出現在鎧甲、頭盔、盾牌和武器上,呈現一張無下頜而凶惡的臉,不僅頭上長角,一雙手緊握插在口中的金色飾杖。上頜通常掛有單顆珠寶、一組珠寶或珠寶簾帳。有個饕餮臉的簾帳構成了一張珠寶網,常常繪於廟宇圍牆的大梁上。裝飾廟宇大柱的柱面幡上方常用拱形的饕餮臉作裝飾。從建築學的角度來看,饕餮臉在門楣、拱道和楣柱上構成了一個相同的主題,反映出牠們已融入了立體壇城宮中。此外饕餮也常做成寺廟大門上的門把或門環,並掛有白色哈達形成的垂花飾。法鈴上半部常裹有一條橫飾帶,上面有八張饕餮臉,其口中銜有珠寶網。
饕餮的變體包括獅頭、金翅鳥頭、羅睺頭(吞噬時間的頭)、海螺頭和摩羯頭(吞噬時間的摩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