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東方金剛不動佛 阿閦佛 阿閦鞞如來

~祕密主~.PNG

東方金剛不動佛 阿閦佛 阿閦鞞如來

阿閦佛(梵語:अक्षोभ्य,Akshobhya,藏語:Sangs-rgyas mi-vkhrugs-pa;「閦」音「觸」),又名不動佛、無動佛以及寶幢如來稱號,五方如來之中的東方佛。據《阿閦佛國經》云,阿閦佛在成佛久遠之前,曾侍奉大目如來(又譯廣目如來),示而萌發「對眾生不生瞋恨」(「不恚有情」)的誓願,經過累劫的修行,即於東方妙喜世界成佛。[1] 即便為人所怨恨,也不退轉,不為嗔恚而動,是為「不動」。與「不動明王」不同。

阿閦佛,為大乘佛教信仰中,東方妙喜世界的佛陀,地位等同於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著名的維摩詰居士即是出自妙喜世界。阿閦佛的妙喜世界非常莊嚴,有高大的七寶菩提樹。阿閦佛信仰與阿彌陀佛信仰皆起源於大乘佛教早期,不過同屬大乘的漢傳佛教中,另外一位東方琉璃世界的藥師佛較為人知。在藏傳佛教與密宗信仰中,阿閦佛是金剛界五智如來(五方佛)中的東方如來,代表「大圓鏡智」。

最早有關阿閦佛的漢語佛經是公元147年由東漢月氏三藏支婁迦讖法師譯成漢語的《阿閦佛國經》,這部經也是已知最古老的淨土經典。最近在巴基斯坦發現了用犍陀羅語書寫的,涉及到阿閦佛的佛經殘卷,它們屬於早期的大乘佛教,書寫時間在公元1世紀末和2世紀間。阿閦佛心咒則是阿閦佛信仰者持誦以求得渡的經典。

大寶積經載:「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不動如來功德法門,善能受持,讀誦通利,願生彼剎者,乃至命終,不動如來為護念,不使諸魔及魔眷屬退轉其心」。

阿閦佛在不同的經典中也被譯為阿閦鞞佛、阿芻鞞耶佛、惡乞芻毗也佛、不恚佛、無怒佛、無嗔恚佛。

東方金剛不動佛 阿閦佛 阿閦鞞如來

阿閦佛形相

阿閦佛的形象,據《瑜伽母密續》記載,為藍身,偏袒右肩,左手執拳,執袈裟角,右手伸五指,手指指地,置於右膝。一般其像結跏跌坐,坐於青色象背負的蓮花台上。此佛在金剛界曼茶羅中,為左手執拳或持金剛杵安於臍前,右手下垂觸地,成觸地印。

東方金剛不動佛 阿閦佛 阿閦鞞如來

阿閦佛心咒

南摩。列那。乍呀呀。唵。槓嘎尼。槓嘎尼。羅渣尼。羅渣尼。卓達尼。卓達尼。乍沙尼。乍沙尼。乍帝哈納。乍帝哈納。薩哇噶瑪。巴南巴喇。納美。薩哇薩埵。念渣。梭哈。

東方金剛不動佛 阿閦佛 阿閦鞞如來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口誦版本
那莫。邦嘎瓦帝。阿秋比亞。達他噶他雅。阿惹哈地。桑雅桑布他雅。打笛牙他。嗡。岡嘎尼。岡嘎尼。卓渣尼。羅渣尼。朵達尼。朵達尼。達拉薩尼。達拉薩尼。布拉地哈納。布拉地哈納。薩哇。不拉姆不拉姆。不拉 。捏美。薩哇薩埵。念在。梭哈。

大寶法王關於不動佛修持與淨除罪障的開示

https://benleehk168.pixnet.net/blog/post/222187963

東方金剛不動佛 阿閦佛 阿閦鞞如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祕密主 的頭像
    祕密主

    祕密主的部落格

    祕密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