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菩薩
彌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譯簡稱,新稱彌帝隸,梅低梨,迷諦隸,梅怛麗,每怛哩,梅怛麗藥,菩薩之姓也,譯曰慈氏。名阿逸多,譯曰無能勝。或言阿逸多為姓,彌勒為名。生於南天竺婆羅門家。繼釋迦如來之佛位,為“一生補處”菩薩。先佛入滅,生於兜率天內院。彼經四千歲(即人中五十六億七千萬歲),下生人間,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正覺,初過去之彌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稱為慈氏。
彌勒佛在佛教史上被認為有兩種不同的身份。他在大乘佛教中的地位,幾乎可以說超過任何一個位大乘論師或者行者。從信仰的角度上說,從原始佛聖典《阿含經》到大乘佛教經典,都以為他是當來下生的彌勒佛,曾經七佛受記,為釋迦牟尼佛的輔佐,現正在兜率內院說法,等待釋迦牟尼佛的世紀結束後,他就正式成為娑婆世界的教主;因此,他現在的地位稱為“一生補處”。換言之,他就是下屈娑婆世界成正等正覺的補處菩薩。用現在的話來說,他便是釋迦牟尼的法統繼承人。
這一信仰,在漢傳、藏傳兩大語系佛教中非常流行,顯密兩宗對彌勒都有深厚的信仰。
彌勒佛是中國民間普遍信奉、廣為流行的一尊佛。此佛常懷慈悲之心。窺基在《阿彌陀經疏》中解釋說:“或言彌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勝,名無能勝。”他的名字叫阿逸多,即“無能勝”。據佛經記載,彌勒出生於古印度波羅奈國的一個婆羅門家庭,與釋迦牟尼佛是同時代人。後來隨釋迦出家,成為佛弟子,他在釋迦入滅之前先行入滅。現在兜率天內院與諸天演說佛法,直到釋迦佛滅度後五十六億六千萬年時,從兜率天宮下生人間。彌勒繼釋迦成佛後,將在華林園龍華樹下以三會的說法,化度無量無邊的眾生。
在我國彌勒佛信仰的流行也很早。西秦時就已出現了繪製的彌勒像,如甘肅炳靈寺石窟中即有。五代、宋以前的彌勒像,主要有菩薩形和如來形兩大類,分別根據《彌勒上生經》和《彌勒下生經》創作。菩薩形的彌勒像主要表現了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宮為諸天說法時的形象。這時的彌勒像是菩薩裝束,兩腳交叉而坐,或是以左腳下垂,右手扶臉頰的半迦思維形,而如來形的彌勒像則是下生成佛後的形象,與釋迦佛的造像沒有多大區別。大致從北魏開始,中國逐漸流行對彌勒下生的信仰,同時也開始出現穿上佛裝的彌勒佛像。由於彌勒作為未來佛在信徒心目中地位非常崇高,因此還有一些彌勒的巨像產生。最大的彌勒木雕像在北京雍和宮萬福閣(又稱大佛樓)。佛像高十八米,埋入地下部分八米,總長二十六米,由一根完整的白檀香木雕成。最大的石雕彌勒佛像則為四川凌雲大佛,此佛立於四川樂山市岷江東岸凌雲山上,大佛依斷崖造成,坐像世稱“樂山大佛”。通高七十一米,肩寬二十八米,雕像相好莊嚴,比例勻稱,氣魄雄偉,臨江端坐,也是世界第一石刻坐佛像。藏密也非常崇拜彌勒,最大的銅製彌勒佛就是西藏札什倫布寺中的強巴佛。
彌勒佛生於印度波羅奈國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羅門家。他生而相好莊嚴,聰慧異常。按印度的習俗,生了孩子要請相師看相。相師驚異地說:“此兒具足輪王相,長大必然要當轉輪聖王”。這話很快傳到國王耳裡,滿朝文武惶恐異常,怕國內要發生政變。急欲覓得此子,加以殺害。其父預感大禍臨頭,即將其匿藏於舅父家中。及長,舅氏慮其禍終不能免,即令其見佛聞法,從佛出家。彌勒由於從小生活在經濟富裕的族氏家中,出家後,依然交遊族姓,喜愛穿著。如國王將一件金縷袈裟供佛,佛將它賜給諸比丘,大家看到這般華麗的袈裟,誰都不敢要。唯彌勒受之,並天天穿在身上,到處乞食。引起一些比丘議論,他聽了根本不放在心上。彌勒在《楞嚴經》裡說:“憶我往昔,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名利,好游族姓”《法華經序品》文殊也說他“心常懷懈怠,貪著於名利,求名利無厭,多游族姓家”,說明他這一習性的養成,並非始於今日,而是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源,由來已久。
彌勒學佛的歷史,比釋迦牟尼資格要老得多。但他因喜好交遊,愛吃穿,而重視慧學。勇猛精進,不如釋迦,結果是後來者居上了。在《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裡,釋迦回憶說:“彌勒發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於其後乃發道意。於此賢劫,以大精進,超越九劫,得無上真正之道,成最正覺’。‘我以十事致最正覺:一者所有無所愛惜,二者妻婦,三者兒子,四者頭目,五者手足,六者國土,七者珍寶財物,八者髓腦,九者血肉,十者不惜身命。我以此十疾得佛道”。
彌勒出家後,生活或修學,不與小乘比丘為伍。而與文殊、普賢、觀世音、大勢至等大菩薩同事,所以在大乘法會上,彌勒都占有重要的席位。如《華嚴經》彌勒故現樓閣,而令善財入於法界。《般若護國》為波斯匿王酬量希相,法華會上,而與文殊共任流通。《解深密經》釋迦以瑜伽了義之教,傳與彌勒,九百年後,暢弘於世。
釋迦牟尼在他的眾多弟子中,對彌勒總是另眼看待的。他選擇彌勒作接班人,予以授記,“次當作佛”。這件事引起一些比丘的非議。如在《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優波離問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斷諸漏,此人命終當生何處?其人今者雖復出家,不修禪定,不斷煩惱,佛說此人成佛無疑,此人命終生何國土?”釋迦牟尼回答優波離說:“十二年後,彌勒於波羅奈國,劫波利村,大婆羅門家,本所生處,結跏趺坐,如入滅定。身紫金色,光明顯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天,其身舍利,如鑄金像,不動不搖。身圓光中,有首楞嚴三昧般若波羅密,字義炳然。時諸天人,尋即為起眾寶妙塔,供養舍利。時兜率天,七寶台內,摩尼殿上,獅子床坐,忽然化生,於蓮花上,結跏趺坐,身如閻浮檀金色,長十六由旬,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悉皆具足,與諸天子各坐華座,晝夜六時,轉大法輪,度諸天子”。
在優波離等人的眼中,彌勒是一個“不修禪定,不斷煩惱”,“未盡諸漏”的一介凡夫。釋迦選這樣的一個人接班,授記作佛,是難以令人想得通的。說明二乘人心懷偏見,對一乘佛道不能望其項背。彌勒精神體現菩薩在艱苦條件下,行菩薩道,著重利他的大乘氣象,於利他中實現自利,完成佛國依正莊嚴。
一、彌勒菩薩的思想
漢譯大乘佛經,關於彌勒的記載,不勝枚舉,現僅從他的姓名窺知其思想具有兩大特色。
彌勒以修慈心觀而聞名。在《華嚴經·修慈分》裡佛告彌勒,應修慈心,以自調伏。於念念中常修六波羅蜜,修慈心時,未離分別,未能不起我我所見。當得六種梵天之福。若離分別,離我我所,此則名為廣大之慈。所有先世所作罪障,皆得除滅,不久當證無上菩提。修慈心觀而上求佛道,是彌勒思想一大特色。還表現在彌勒於一切時一切處,不起殺想,不啖眾生肉。如《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說:在過去無數劫時,有一世界,名勝華敷,佛號彌勒。有大婆羅門名一切智光明,聞佛說《慈三昧大悲海雲經》即便信服,為佛弟子,尋發菩提心,誓願未來成佛,亦號彌勒。於是舍家入山,勤修梵行,八千歲中,少欲無事,乞食自活,誦持《慈三昧經》,一心不亂。時洪水暴發,不得乞食,一切智光明仙人,已七日不進粒米,生命垂危。時有兔王,母子二獸,為護法久住,投入火中,令己肉熟,供養仙人。兔王母子捨身護法的精神,對仙人教育很大。他看著燒熟的兔肉,即說偈曰:
寧當燃身破眼目,不忍行殺食眾生。
諸佛所說慈悲經,彼經中說行慈者。
寧破骨髓出頭腦,不忍啖肉食眾生。
如佛所說行慈者,此人行慈不滿足,
常受短命多病身,迷沒生死不成佛。
更發誓言,願我世世不起殺想,恆不啖肉,乃至成佛,制斷肉戒。語已,即投火中,與兔王母子並命,這是慈氏一姓的由來。
這個故事生動地說明了彌勒對一切眾生不起殺想的廣大慈心觀,即不論在什麼情況下,“寧破骨髓出頭腦,絕不啖肉食眾生”的堅定立場是絕不動搖的。他還制“斷肉戒”,規定其弟子不得食肉。這裡清楚昭示人們彌勒是一位素食主義的實踐者和倡導者。
二、無能勝的含義
彌勒名無能勝,是因其修唯識觀而著稱於世。他修此觀,非始於現在,而是源遠流長。如《楞嚴經》說:“我憶往昔,經微塵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彼佛出家。時佛教我修習唯心識定,入三摩地。歷劫以來,以此三昧,事恆沙佛。至燃燈佛出現於世,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乃至盡虛空,如來國土,淨穢無有,皆是我心變化所現,今得世尊授記,次補佛處。”彌勒的唯識觀,不僅否定了娑婆世界外境實有,更徹底地把盡虛空世界所有佛土,一筆勾銷。一切染淨因緣沒有了,顯現諸法的“我心”,又將安立何處!這種不存一法的精神,唯佛與佛乃能證知,非凡夫、二乘、權位菩薩,所能勝過,故名曰無能勝。
三、瑜伽學派
佛滅九百年頃,中印度阿瑜遮國,有無著菩薩入日光定夜升兜率天,參與內院法堂聞法,於彌勒處,受《瑜伽師地論》。晝為大眾宣講,弟子中有不信是彌勒說者,無著為釋眾疑,乃請彌勒降到人間,為眾說法。即於瑜遮那講堂,普施法雨。凡所說法,皆約為頌,無著依頌解釋,乃成彌勒五論。一、《瑜伽師地論》理無不窮,事無不盡,文無不釋,義無不詮,疑無不遣,執無不破,行無不修,果無不證。一百卷,玄奘譯。二、《分別瑜伽論》,顯觀行說,未傳我國。三、《大乘莊嚴論》,莊嚴大乘,十卷,波羅頗密多羅譯。四、《辯中邊論》,顯主法相,三卷,玄奘譯。五、《金剛般若經論》,顯實相說,一卷,達摩笈多譯。五論立義,罄無不盡。
傳承彌勒學說,有無著、世親兄弟。無著造有《顯揚聖教論》,《大乘阿毗達摩集論》《攝大乘論》等。世親造有《攝大乘論釋》、《十地經論》、《唯識三十頌》、《唯識二十頌》等。世親之後,又有護法、安慧等十大論師,廣造諸論,使彌勒之學,極盛一時。唐玄奘法師從戒賢學,回國後與弟子窺基專弘唯識。彌勒之學,興旺於初唐,流傳於日本、朝鮮等國。
四、布袋和尚
大約在五代以後,江浙一帶的寺院中開始出現笑口彌勒佛的塑像。其實這是按照布袋和尚的形象塑造的。
布袋和尚,明州(寧波)奉化人,或謂長汀人,世人不知道他的族氏名字,自稱契此,又號長汀子。世傳為彌勒菩薩之應化身,身體胖,眉皺而腹大,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見物就乞,別人供養的東西統統放進布袋,卻從來沒有人見他把東西倒出來,那布袋又是空的。假如有人向他請問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還不懂他的意思,繼續再問,他就立刻提起布袋,頭也不回地離去。人家還是不理會他的意思,他就捧腹大笑。
布袋和尚應化事跡不勝枚舉,在這裡略舉一二,若有人問怎樣做才不可墮他人是非,布袋和尚就以偈回答:
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寬卻肚皮常忍辱,放開泱日暗消磨。
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要使此心無掛礙,自然證得六波羅。
有人問和尚有法號否?布袋和尚又以偈答:
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打開遍十方,八時觀自在。
問大師有行李否?又以偈答曰: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游。睹人青眼在,問路白雲頭。
曾有居士恭請和尚再留齋宿,以盡弟子恭敬之意。翌日一早,大師復書一偈於居士之門上曰:
吾有一軀佛,世人皆不識。不塑亦不裝,不雕亦不刻。無一塊泥土,無一點彩色。
工畫畫不成,賊偷偷不得。體相本自然,清淨常皎潔。雖然是一軀,分身千百億。
布袋和尚有歌曰。
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
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
騰騰自在無所為。閒閒究竟出家兒。
若睹目前真大道。不見纖毫也大奇。
萬法何殊心何異。何勞更用尋經義。
心王本自絕多知。智者只明無學地。
非聖非凡復若乎。不疆分別聖情孤。
無價心珠本圓淨。凡是異相妄空呼。
人能弘道道分明。無量清高稱道情。
攜錫若登故國路。莫愁諸處不聞聲。
他在後梁貞明二年(916年)三月三日,示寂於奉化岳林寺東廡下石凳上,留有辭世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偈畢安然而化。其後在其它州有人見和尚亦負布袋而行。於是四眾競圖其像。
五、佛前佳聯
北京潭柘寺的楹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四川峨嵋山靈岩寺彌勒佛殿的對聯: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與己何所不容。
杭州千佛禪院的對聯:終日解其頤,笑世事紛紜,會無了局;經年袒乃腹,看胸懷灑落,卻是上乘。
四川成都新都寶光寺的對聯:你眉頭著什麼急,但能守份安貧,便將得和氣一團,常向眾人開口笑;我肚皮這樣肥大,總不愁吃憂穿,只因可包羅萬象,自然百事放心寬。
山東濟南千佛寺的對聯:笑到幾時方合口;坐來無日不開懷。
福建白雲峰涌泉寺對聯:笑呵呵坐山門外,覷看去的去來的來,皺眼愁眉,都是他自尋煩惱;坦蕩蕩的布袋中,無論空不空有不有,含脯鼓腹,好同我共樂升平。
涌泉寺另一對聯:手上只有一金元,你也求他也求,未知給誰是好;心中尚無半點事,朝來拜夕來拜,究竟為何理由。
湖南衡陽的羅漢寺對聯:大肚能容,問人間恩怨親仇,個中藏有幾許;開口便笑,笑世上悲歡離合,此處已無些須。
浙江鄞州天童寺對聯:大肚能容,斷卻許多煩惱事;笑容可掬,結成無量歡喜緣。
台灣笑佛殿對聯:大肚皮,千人共見,何所有,何所不有;開口笑,幾時休息,無一言,無一不言。
彌勒佛之「十想論」評說 作者:常靜
https://benleehk168.pixnet.net/blog/post/222198013
介紹彌勒菩薩 作者:海天
https://benleehk168.pixnet.net/blog/post/222198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