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彌勒菩薩 作者:海天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三:
彌勒菩薩法王子,從初發心不食肉,
以是因緣名慈氏,為欲成熟諸眾生;
處於第四兜率天,四十九重如意殿,
晝夜恆說不退行,無數方便度天人;
八功德水妙華池,諸有緣者悉同生,
我今弟子付彌勒,龍華會中得解脫;
於末法中善男子,一搏之食施眾生,
以是善根見彌勒,當得菩薩究竟道。
---------------------------------------------------------
◎甲、彌勒菩薩~名稱的因由
一、名稱的考究
「彌勒」是中國的譯音,是「彌恆利耶」的簡稱,漢譯為「慈氏」,因其多生累劫以來,是修行「慈心三昧」,故以此為名;又或以「慈氏」為姓,「阿逸多」是名。「阿逸多」是梵語,翻為「無能勝」。
梵本彌勒叫阿逸多,藏本也是阿逸多。漢譯是阿逸多菩薩,唐譯則除了阿逸多之外,都是照例的譯成彌勒。
二、菩薩本誓深重
慈氏兩字,我們顧名思義,即可瞭解其中之含義;他最初發心,是從慈心出發的,經中說彌勒最初發心時,即不殺生、不食眾生肉,從此之後,直至成佛,都以慈氏為姓。
《心地觀經》說:「彌勒菩薩慈氏尊,從初發心不食肉。」
《華嚴經》云:「初得慈心三昧,故名慈也。」
《悲華經》云:「彌勒發願於刀兵劫中,擁護眾生......至極之慈,一切權小皆無能勝,故以名焉。」
《大日經疏》云:「慈氏菩薩,從久遠劫來,修慈量心,故以慈稱。」又云「一切如來,必住四無量心,廣度眾生,此四無量心,從如來種性中生,能念一切世界不斷佛種,故稱慈氏。」
本尊身金黃色,雙手結說法印,垂足而坐,手中所捻龍華樹花心上有法輪與寶瓶為徵,安住在蓮華獅座之上。
在密教,胎藏界之彌勒,坐於中台八葉院東北方之蓮上;金剛界之彌勒在賢劫十六尊中, 坐於東方;羯磨會三十七尊中之西方金剛因菩薩,即為此尊之本誓,大輪金剛者, 此尊之教令輪身也,密號曰迅疾金剛。
---------------------------------------------------------
◎乙、信仰史上的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過去曾與釋迦牟尼佛,在弗沙佛座下,同發菩提心。他雖是未來佛,但早經七佛授記,是賢劫千佛之中第五尊佛,為釋迦牟尼佛的補佐,現正在兜率陀天內院教化天人,等待釋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結束後,他就成為下一世界的法王了;因此彌勒菩薩現在的地位,稱為「一生補處」。
換句話說,彌勒菩薩即是釋迦牟尼佛的法統繼承人,這個法統的繼承年代,以我們現在人間的觀念來說,是相當遙遠之期,要待彌勒菩薩四千歲兜率天壽告終,即相等於人間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彌勒菩薩才會下生閻浮提,於龍華樹下成佛,號曰彌勒,住持正法,廣度無量無邊眾生。
彌勒信仰,曾流行於印度、中亞、中國、日本、朝鮮等地。我國晉代的道安法師、唐代的玄奘法師、民國的太虛大師,都是彌勒菩薩的信仰者。
此一信仰,不僅是北傳佛教流行,就在西藏的密宗也非常流傳。事實上,顯密兩宗對彌勒菩薩,都是有很深厚的信仰。
南傳佛教由於其聖典沒有他方淨土有關的記載,所以對於如彌陀淨土的信仰是採取保留態度的。唯獨是彌勒信仰,由於在阿含聖典有所記載,因此亦獲南傳佛教所承認。
歷代對於彌勒佛的信仰,約可分為二大類:
一、依《彌勒上生兜率天經》所說,追求此土壽盡往生兜率淨土,親聆彌勒菩薩說法;
二、依《彌勒下生經》所說,勤修正法、累積善根,以待彌勒菩薩降生、成道,在龍華三會中,蒙受法益。
經典記載,彌勒下生於極優美的理想地方,彌勒的淨土成佛,含有理想國的涵義,因此,佛教徒深信彌勒下生時,人間得以實現理想政治──世間正法與出世間正法的同時進行,並為佛弟子對未來的期望。
---------------------------------------------------------
◎丙、佛教史上的彌勒菩薩
一、出生
經云:「一佛出世,千佛護持。」佛紀三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由欲界第四天兜率內院,降生娑婆世界南閻浮提印度,彌勒、文殊等亦隨之下生人間。
當時,波羅奈國國王名波羅摩達。王有輔相波婆利,生一男兒,具三十二相,眾好圓滿,身紫金色,姿容特殊。輔相見兒倍生喜悅,即召相師占相之。
相師一見,歎言:「奇哉!相好具足,功德殊滿,智辯通達,出踰人表。」輔相益喜。
相師復問:「自從生來,有何異事?」
輔相答言:「其怪異常,其母素性不夠良善,其懷妊以來,悲矜苦厄,慈潤黎元,等心護養。」
相師喜言:「此是兒志!」因為立字,故號曰:「彌勒」。
父母喜愛得其愛兒,歡喜無量,其兒名稱,合境普聞。國王波羅摩達,聞之心懼,對宮中人言:「遙念此兒,名稱遠播,身相顯赫,若有高德,未來必奪我位,乘其未長,當早除之,以免後患。」
如是計已,即敕輔相:「聞汝有子,容相有異,你可將來,吾欲得見。」
時宮內人,聞兒暉問,知王欲圖不軌,甚懷憂念。其兒有舅名波婆梨,在波梨富羅國〔南印度〕,為彼國國師,聰明高博,智達深廣,五百弟子跟隨問學。
於是輔相憐愛其子,懼被其害,乃作密計,遣人乘夜密送之與舅。舅見彌勒,睹其容止,倍加教養,敬視在懷,其年漸長,教導學問,一日諮受,勝於終年,學未經歲,皆通經書。
〔以上錄自賢愚經〕
二、出家成道
時有天人,自天下來,為波婆梨說佛及僧功德,今在王舍城鷲峰山中。
時,波婆梨已百二十歲,感年老邁,即遣十六弟子投見釋迦佛出家。
彌勒之童年曾寄養於舅父波婆梨家,後因舅父年邁派遣十六弟子投佛出家。
彌勒認清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即捨棄了一切享受,一心一意的隨佛修行,證無生忍。不久之間,佛在王舍城靈鷲峰上,與他授記。並說了一部《佛說彌勒上生兜率陀天經》
《彌勒上生經》中記載:「優波離而白佛言:『往昔於毗尼中及諸經藏說阿逸多次當作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斷諸漏,此人命終,當生何處?其人今者雖復出家,不修禪定,不斷煩惱,佛記此人成佛無疑,此人命終生何國土?』
「佛告優波離:『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如來、應、正遍知,今於此眾說彌勒菩薩摩訶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此人從今十二年後,命終必得往生兜率陀天上。』
「佛告優波離:『彌勒先於波羅奈國〔中印度〕,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羅門家生。卻後十二年二月十五日,還生本處,結跏趺坐,如入滅定。身紫金色,光明艷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陀天。其身舍利,如鑄金像,不動不搖,身圓光中,有首楞嚴三昧,般若波羅蜜,字義炳然。』」
優波離尊者為小乘之根器,來揣測大乘之上機,不知彌勒是法身大士,故有此疑問。十二年後,表示永遠超越生死之因緣,命終必上生兜率天也。
三、釋迦世尊與彌勒菩薩之因緣
佛與彌勒累劫因緣甚深,往昔因中曾互為師徒,今生又為佛弟子,但各人願力不同。
《彌勒所問本願經》云:「佛告阿難:『菩薩有二種莊嚴,二種攝取。所謂攝取眾生,莊嚴眾生;攝取佛國,莊嚴佛國。彌勒於過去世修菩薩行,常樂攝取佛國,莊嚴佛國。我於往昔修菩薩行,常樂攝取眾生,莊嚴眾生。然彼彌勒修菩薩行經四十劫,我時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由我勇猛精進力故,便超九劫,於賢劫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難,彌勒菩薩往昔修行菩薩道時,作是願言:『若有眾生薄婬怒癡成就十善,我於爾時乃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難,於當來世有諸眾生,薄婬怒癡成就十善,彌勒菩薩當爾之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由彼菩薩本願力故。」
彌勒菩薩為古彌勒佛再來人,如觀音曾為正法明如來,維摩居士曾是金粟如來,為廣度眾生,願力使然。
-------------------------------------------------------------------------
◎丁、佛教學術史上論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的的確確是一位思想人物,他是唯識學的開山祖師,就如龍樹菩薩立《中觀論》,在學術史上,他與龍樹菩薩等齊,一創瑜伽,一創中觀。
(省略)
-------------------------------------------------------------------------
◎後話
佛教一般都合起來稱讚人家一聲「慈悲」;悲其實是悲憫心,著重在濟拔他人的痛苦;慈是與樂心,眾生得不到快樂與幸福,要設法施與他。
凡是菩薩,都是具足慈悲心的,只不過彌勒菩薩的特德,側重在修習慈心。須知,諸佛淨土,悉建在娑婆世界之外,唯彌勒菩薩,本誓願力不可思議,特為我們凡夫眾生,建立彌勒淨土於此土之中,實為慈心難量!
像釋迦牟尼佛,發願在五濁惡世中成佛,拔濟苦惱的眾生,象徵釋迦牟尼佛的悲心殷重。彌勒菩薩當來下生的世界是淨土,發願在淨土成佛,人人得享快樂幸福,這象徵彌勒的慈心宏博。我們要理解這點,就要學習諸佛菩薩一樣,長養我們的慈心與悲心,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人,使他人得安樂和利益。不殺生、素食,都是增長慈心的方法,彌勒因修習慈心法門而稱為慈氏。我們能這樣做的話,就可以與彌勒的慈心相應,自然能往生兜率內院了,親近彌勒,聽其說法,於無上道,永不退轉。
南無大慈彌勒尊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