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薩
文殊師利,梵文manjusri的譯音,音譯作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滿祖室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妙樂、法王子,略稱為文殊。為佛教四大菩薩(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普賢菩薩)之一。與普賢菩薩為釋迦牟尼之法身毗盧遮那佛之脅侍。即文殊駕獅子侍如來之左側,普賢乘白象侍右側。若以此二脅侍表法,文殊菩薩的獅子是表示智慧猶如獅子吼能降伏一切煩惱,而不是真的坐在獅子身上(文殊菩薩手中的劍也是表示以智慧如劍能斬斷煩惱的意思),佛菩薩何其忍心坐在動物身上?普賢菩薩是六牙白象同樣也不是真的動物,六牙白象中的六牙表示六度,白象表示大行。文殊、普賢共為一切菩薩之上首,常助成宣揚如來之化導攝益。其道場在山西五台山。
據《文殊室利般涅盤經》記載,文殊生於古印度舍衛國的一個婆羅門家庭。後隨釋迦佛出家。釋迦滅度後,他來到雲山,為五百仙人解釋十二部經。最後又回到出生地,在尼拘陀樹下結跏跌坐,入於涅盤。又據《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講,釋迦牟尼佛曾告訴金剛密跡主菩薩,在贍部洲(佛教稱我們現在所住的世界)東北方有一個叫“大振那”的國家,國中有一座大山,山有五峰,稱為五頂山。釋迦佛去世以後,文殊菩薩將以童子形遊行於此,在山中居住,為眾生宣說佛法。中國佛教認為山西省五台山就是佛經中所說的“大振那”國的五頂山,因此以五台山為文殊菩薩說法道場而成了佛教的聖地。
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薩有很高的地位。他是眾菩薩之首,被認為是如來“法王”之子,因此常稱他為“法王子”。他是智慧的化身,經常協同釋迦宣講佛法。在《維摩詰經》中,他又代表釋迦佛,率領弟子們前去探望病中的維摩詰,並與維摩詰反覆討論大乘佛教教義,宣說大乘佛法玄理。在佛教圖像中,他常常與普賢菩薩一起,作為釋迦佛的脅侍菩薩,隨侍於釋迦身邊。單尊的文殊菩薩像在五台山各寺廟中則供奉較多。文殊的形象,有種種差別。按其頂髻的形狀,可分為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等。密宗則依據貞言陀羅尼(咒)的字數,分為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等。其中以五字五髻文殊為本體,最為常見。
一般的文殊菩薩像多為頭戴五髻寶冠的童子形。五髻表示內證五智(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童子形則喻天真純潔。左手執青蓮花,花上放般若經梵篋,表示般若之智一塵不染。右手執寶劍,以金剛寶劍能斬群魔,比喻大智慧好像一把鋒利的寶劍,能斷一切無明煩惱。身坐白蓮台,表示清淨。但大部分文殊菩薩像都是身騎獅子,以獅子勇猛,表示菩薩智慧威猛。另外還有一種依據《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而作的騎金色孔雀的文殊像。
一、文殊菩薩的事跡
文殊師利,又譯妙吉樣,是因為他出生時,家裡出現十大吉祥瑞兆。(一)天降甘露,(二)地涌七珍,(三)倉變金粟,(四)庭生蓮花,(五)光明滿室,(六)雞生鳳子,(七)馬產祥麟,(八)牛生白犢,(九)豬誕龍豚,(十)六牙象現。西元前六世紀,(與釋迦同時代)生於舍衛國。多羅聚落、婆羅門族姓中,父名梵德,從母右脅而生,身紫金色,墮地能言,如童天子,有七寶蓋,隨復其上,文殊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與佛相同。
在《華嚴經入法界品》,彌勒菩薩對善財說:“文殊大願,非余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之所能有。其行廣大,其願無邊,出生一切菩薩功德,無有休息。常為無量諸佛之母,常為無量菩薩之師,教化成就一切眾生,名稱普聞十方世界”。在大乘佛教裡,文殊是諸菩薩上首,常與普賢侍佛左右,所有的佛弟子,都把文殊當成智慧的化身,如說般若為諸佛之母,文殊為七佛之師。左手執蓮花。花中安放《般若經》一部,表示般若一塵不染,如大火聚,四面不可觸,觸之即燒。右手執寶劍,表示大智,能斷一切無明煩惱,喻金剛寶劍,能斬群魔。或坐蓮花台,表示清淨,或乘獅子或孔雀,表示威猛。
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中,始自華嚴,終於涅盤,凡是大乘法會,皆有文殊參加。在輔助釋迦牟尼佛,宣傳大乘佛教思想,文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寶篋經》裡記載,佛在舍衛國時,有一年,一連下了七天大雨,許多農田和住宅都被洪水所吞沒,祇園有八百比丘,萬餘菩薩,面臨著饑餓的慘狀。阿難請求文殊設法予以救濟,文殊使眾多佛弟子都得到飽足,安心於道。說明文殊在物質方面給予釋迦僧團以很大的幫助。在釋迦僧團中,婆羅門種姓占有絕對優勢,他們多數人是厭離心切,習慣於苦行,如迦葉等。對大乘法,行於世間而不為世間法所染,與外道和睦相處而不為其知見所動,雖斷煩惱而不捨菩薩行,雖不住有為亦不住無為。文殊協助釋迦做了大量工作,使許多聲聞眾回小向大,接受大乘教法。如靈山會上五百比丘,得通未得忍,以宿命智,各見過去殺父害母及諸重罪,於自心內,各各懷疑,於甚深法,不能得入,於是文殊仗劍逼佛,佛說:“文殊住住!吾必被殺。我被害矣,誰害吾子。”於是五百比丘,自悟本心,了法如夢,皆得法忍說偈贊曰:“文殊大智士,深達法源底,手自握利劍,逼持如來身。如劍佛亦爾,一相無二相,無相無所生,是中雲何殺?”文殊用殺佛的辦法,來教育五百比丘,使之悟解大乘宗義,證得法忍,堪稱釋迦得力的助手。
又一次文殊對眾生宣講大乘空義說:“不用見佛,不用求法。”時有二百比丘,以為錯亂說,舍佛而去。文殊於中途,化作大火,比丘欲以神足飛空(跳過去),上見鐵網,生大恐怖。回視祇園途徑,遍布青蓮。比丘即至佛所,白上所見。佛告比丘:“內火未盡,欲度外火,無有是處。汝諸比丘,墮在見網,欲度鐵網,亦無是處。……此之愛見,無所從來,亦無所至。從妄想生,無我,無我所。”二百比丘,聽到佛的教導,余漏永盡,成阿羅漢。可見文殊不僅是一位深解大乘空義的智者,對神通幻術的運用,也十分熟練。二百比丘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得回頭,心中的火氣冷靜下來,接受佛的教導,使他證得羅漢的果位。還有一次世尊自恣日,文殊三處過夏,違反了僧制,迦葉以長老的身份,想拿起槌子把文殊趕出去。當迦葉剛拿起槌子時,見千百億文殊頓時出現,迦葉這時用盡一切力氣,拿不起槌子。佛此時對迦葉說:“迦葉,這麼多文殊,你要擯除那一個。”迦葉頓感自慚,覺得不是文殊的對手。還有舍利弗,在釋迦弟子中,也算是個佼佼者,一次文殊與他游諸佛土,有一佛土,到處都是大火彌漫,人行其中,頃刻化為灰燼,舍利弗見之惶恐萬狀。文殊以神力令無數蓮花遍布其中,踏上而行,如履坦途。
以上這些例子,生動地講明了文殊和釋迦在教育聲聞,萌發大心上配合得十分默契,得心應手。所以《法華經安樂行品》,文殊啟請末世持經之方,佛特為說曰安樂行,便於後世護持,讀誦是《法華經》。文殊遵照釋迦的囑託,於佛滅度後,和阿難、彌勒在鐵圍山結集大乘經典,使大乘佛教賴以住世和發揚光大。近人不察論述印度佛教史,認為大乘空有二宗肇始龍樹、無著,斯乃枝末之見,實際上印度大乘佛教有空有二宗的源頭,佛在世時,文殊、彌勒是空有二宗佛教的傑出代表,他的思想在佛學體系中,一直享有崇高地位。
在《文殊般涅盤經》裡說:佛滅後四百五十年,文殊到雪山,為五百仙人宣揚法化。最後諸有緣者悉皆得度,與五百仙人同到自己的家鄉舍衛國多羅聚落於尼枸樹下,結跏趺坐,入首楞嚴三昧,從周身毛孔,出大火光,鑠金色身,成琉璃像。琉璃像內有真金像,正長六尺,坐蓮華台,了了分明,五百仙人,皆入涅盤。時有八大王,將琉璃像,置金剛山頂,起塔供養。
二、文殊菩薩的思想
第一大乘經的發起和組織者:大乘經裡稱文殊為“法王子”、“導師”。這一尊稱在佛弟子中是少見的。
漢地流傳的一些重要的大乘經,基本上都是文殊發起的。在《華嚴經》裡,文殊是青年的導師,他教育青年不要像舍利弗比丘等那樣,整天坐在大樹下面。要學習佛陀那樣至高無上,修集善根,見佛聞法,學六波羅密,在學習上要永不滿足。要不盡有為,不住無為,處生死海,去教化眾生,行菩薩道。他引導六千青年比丘,從事利他的普賢行,向印度的南部宣傳大乘佛教。在福城(孟加拉灣西岸)的大塔寺開講《普照德界經》。這裡的居民多數是龍族,文殊的傳教,使龍王、龍子、龍女,歸信了佛教。文殊的歷史功績,開闢了大乘佛教的根據地。後來的龍樹在這裡讀了許多大乘佛經,經過整理,使之流傳於世。善財童子在大塔寺聽了文殊的說法,發菩提心,立志學習大乘佛教的普賢行。文殊指導他求見善知識,進行參學,是入普賢行的不二門,這就是著名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在《圓覺經》裡,文殊是發起人。他第一個發問,如來本起因行,為全經的開端。《維摩詰所說經》維摩詰生病,釋迦牟尼派一個大型的代表團前去慰問,派誰當團長?派舍利弗等十六弟子,個個都不敢承當,都說自己曾被維摩詰呵斥過,派彌勒等大菩薩,他們也是不能堪任,都說自己挨過維摩詰的批評,最後終於派出以文殊為首的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的龐大代表團,承佛委託,到毗耶離城,維摩詰宅舍,前來問候。一部《維摩詰經》,基本上是文殊和維摩詰之間的對話。《楞嚴經》以阿難遭到摩登伽女大幻術,攝人淫席,將毀戒體,佛派文殊前往救護,將阿難,摩登伽女二人帶回佛所,佛對阿難進行教育,是為本經發起的原由。《法華經》是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入無量義處三昧,放眉間白毫相光,照遍東方百千萬億佛前,彌勒對此不甚理解,請示文殊,以何因緣佛出此瑞相?文殊答覆說: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說大法,降大法雨,吹大法螺,擊大法鼓,演大法義。慾令眾生鹹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故現斯瑞。文殊的話發起了釋迦演說斯經。
《首楞嚴三昧經》佛告迦葉:“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於此南方,過十萬國土,有國名平,地平如掌。有佛名龍樹上如來,於彼國土,得無上覺,即今文殊也”。這一傳說,可能與《華嚴經入法界品》文殊去南印度龍族地區開闢大乘佛教根據地有關。《處胎經》說:“昔為能仁師,今為佛弟子,二尊不並化,故我為菩薩。”文殊自稱在過去世,他曾是釋迦的老師,因為一個世界裡,只能有一個法王,所以這位老師也只有權居他的弟子之下。
《央掘經》說:“北方常喜國,現今有佛名歡喜藏摩尼寶積佛,即是文殊”。
《悲華經》說:“阿彌陀佛為轉輪王時,第三王子,名曰王眾,於寶藏佛所發菩提心,願於來世,行菩薩道,無有期限,莊嚴佛剎,令三千大千世界,恆河沙等十方佛土,為一佛剎,大寶填廁,又無惡能,及諸女人,及其名字,亦無聲聞、辟支佛。一生菩薩,充滿其間。佛號為文殊師利。於未來世,南方世界,名曰清淨無垢寶藏,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普現如來”。值得注意的是文殊佛土,是一個統一的大佛國。到那時將消除一切佛國之間的差別。由菩薩上首的文殊,彼時將為諸佛之上首了。
《華嚴經》說:“東方世界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菩薩名金色,其佛名不動智,文殊大士,將十萬菩薩,從彼而來。”
《文殊般若泥洹經》說:“文殊住三昧力,能於十方世界,化現諸形,教化眾生,偈云:文殊大菩薩,不捨大悲法,變身為異道,或冠或露體,或處小兒叢,遊戲於聚落。或作貧窮人,衰容為老病,及現饑寒苦,四方而求乞。令人發一施,與滿一切願。令發信心已,為說波羅密。”
《寶藏陀羅尼經》佛告金剛密跡主言:“我滅度後,於南贍部洲東北方,有國名文震旦,其中有山名曰五頂,文殊童子,遊行居住,為諸眾生,於中說法。”此五頂山,即我國山西五台縣的五台山。當漢明帝時佛法初來,攝摩騰、竺法蘭、以天眼通,看文殊菩薩住於此山,奏帝建寺於靈鷲峰,即今大顯通寺。自此以後,五台山即為文殊道場。又《華嚴經》說:東北方有處清涼山:“往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文殊師利:新稱曼殊室利。新舊有六譯:一、《無量壽經》、《涅盤經》譯作“妙德”;二、《無行經》譯作“妙首”;三、《觀察三昧經》、《大淨法門經》譯作“普首”;四、《阿目經》、《普超經》譯作“濡首”;五、《無量門微密經》、《金剛瓔珞經》譯作“敬首”;六、《大日經》新譯作“妙吉祥”。文殊或曼殊譯作妙、敬、普;師利或室利譯作頭、德、吉祥。此菩薩與普賢菩薩為一對,常侍釋迦如來之左而司智慧。文殊為七佛之師,三世皆為果上之如來:過去稱“龍種上如來”,現在稱“歡喜藏摩尼寶積佛”,未來稱“普見佛”。一切菩薩皆號為法王子,而獨稱文殊者,以文殊德高於一切菩薩,為一切菩薩之首也。
三、文殊菩薩心咒
嗡 阿 拉 巴 扎 那 帝
發音:ōng ā rā,bā zhā nà dǐ。
文殊菩薩智慧咒能開啟我們的智慧。平時長念此咒能使您於空靈中將慢慢開啟智慧大門,事事如意。
由《金剛頂瑜伽文殊師利菩薩經》,可知持誦“文殊智慧咒”的主要功德為:罪障消滅,獲無盡辯才,所求世間、出世間事悉得成就,離諸苦惱,五無間等一切罪障永盡無余,證悟一切諸三昧門,獲大聞持,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等。
白天,晚上都可以念。持咒最重要的兩點就是信心和恭敬心。
四、智慧的重要
文殊菩薩之所以能為諸佛母,菩薩師;能說諸佛功德,策進行者;能權巧方便,現身說法,全憑久已證得無上智慧。至於古代高僧,能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成為佛門龍象;以及古今聖賢,能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亦皆憑藉智慧的輔導。所以,人們無論欲想成佛作祖,成聖成賢,建立功勛,造福社會,或做個平平凡凡,堂堂正正的人,都應該放棄妄想,追求智慧。
很多人以為智慧,就是聰明,其實不然,因為一個有智慧的人,必然明白事理,知因識果,辨別是非,分析邪正,甚而認識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必能突破愚痴暗蔽,擺脫名枷利鎖,走向人生正軌,止惡向善,利己利人。至於聰明的人,雖然頭腦靈活,思想敏捷,但缺乏智慧明辨,處世做事,僅憑主觀錯覺的判斷,以及妄想分別的衝動,再加上內在貪嗔痴煩惱擾亂視線,往往唯達目的,不擇手段;每為滿足個人權利的占有,不惜犧牲他人的福利。結果,製造人間罪惡,啟發社會爭端,導致世界混亂。
目前世上很多作奸犯法,不守紀律,破壞社會秩序的人,不講道德,不顧正義,玩弄政權的人,或唯利是視,草菅人命,發明大量殺人武器的人……無一不是聰明人。由於聰明人只知有我,不知有人;只知金錢萬能,不知仁義可貴;只知講究物質享受,不知發揮精神文明;遂本其聰明才智,大展私慾抱負,角逐名利,設置陷阱,……由於聰明人愈來愈多,世界也愈來愈混亂,究其主因,無非是缺乏智慧輔導,致使聰明反為聰明誤。
藉此因緣,明白智慧對人生的重要;何止是人生的寶藏,成佛的真因,抑亦是開闢覺道,促進人生覺悟的利器。我們不但要勤求世間的智慧,以納人生於正軌,創造光明遠大的前程;還要追求出世間的智慧,特別是無上的智慧。
五、文殊菩薩的故事
據傳記載:唐朝大歷年間,曾有無著禪師,及法照禪師二人,曾在五台山親見文殊菩薩,親睹道場勝境。
無著禪師,是永嘉人,在唐大歷二年,入五台山,在華嚴寺掛單。一日,游般若經樓,忽見一吉祥鳥,由其頭頂經過,飛向東北。次日,又有白光兩道,自東北來。同房僧眾皆見而異之。無著心動,希見文殊菩薩,因往金剛窟,禮拜後,便於石上靜坐參禪。正閉目斂神之際,忽聽有人叱牛飲水之聲,開目視之,見一老翁,身穿短褐麻鞋,頭上裹巾,正牽牛飲水,無著急迎上禮問老者何來?答:‘山外求糧,用在台山。’並問無著:‘仁者何來,到此何事?’無著答:‘聞有金剛窟,來禮拜聖跡。’老人邀無著到其精舍參觀,乃牽牛前行,無著隨之,到寺前,老人喊均提三聲,有童子應聲開門,從老人手中接過牛繩,牽牛入寺。
寺中琉璃為地,屋瓦金光耀目,華麗莊嚴,非人間所有。老者坐白牙床,指一錦墩命無著坐,童子獻茶,又上酥酪,吃之,頓感身心舒暢無比。無著問老人:‘此間佛法,如何住持?’答:‘龍蛇混雜,凡聖同居。’又問住眾多少,老者言:‘前三三,後三三。’老者問無著:‘初出家時,所求者何?’無著答:‘求大乘菩提心。’又問:‘齒臘幾何?’無著答:‘三十。’老者言:‘你很純淑,到三十八歲時就好。’隨即命無著下山,並贈偈曰:‘一念淨心即菩提,勝造恆沙七寶塔,寶塔畢竟碎為塵,一念淨心成正覺。’並命均提送無著下山,童子送無著走出金剛窟,無著問:‘此地伽藍何名? ’童子笑問剛從何來?無著答:‘金剛窟。’童子曰:金剛之下何字?答:‘般若。’童子曰:‘剛才伽藍,即是般若寺。’無著至此,悟知老人即文殊菩薩化身,因稽首童子,乞賜一言。童子穩身而歌曰:‘面上無嗔真供養,口裡無嗔吐妙香,心裡無嗔有珍寶,無染無垢是真常。’頃刻間童子與寺皆失其所在。唯見山林土石,無著凄然下山,隱居五台山而終。
法照禪師,亦於唐大歷二年,在衡州(即今衡陽)雲峰寺掛單。一日在齋堂食粥,缽中忽現彩色祥雲,雲中有魏峨山寺,寺東北有山,山下有澗,澗北有石門,從石門進去又有寺。寺額題有金色大字,名‘大聖竹林寺。’法照驚訝,何以缽中有此景象?兩天后,食粥時,缽中又現五台山寺景。亭台樓閣,魏峨莊嚴,金沙布地,宛非人間。大智文殊菩薩與聖眾萬餘人在其中,直到吃粥完畢,才隱沒不見。法照心疑,詢問諸僧,時有嘉延,曇暉二師,曾到過五台山,謂其所見,正是五台山聖境。法照遂興起朝禮五台山之念。
大歷四年,衡州湖東寺,啟建九旬五會念佛道場。六月二日下午,照師於寺內高樓,遙見祥雲,雲中出現樓閣,閣中梵僧執錫行道,身高丈余。阿彌陀佛,與文殊、普賢二大菩薩,高座於中,直至酉時始漸隱去。當晚照師在道場外,見一老人,對他說:‘你早發心要往金色世界,求見大聖,為何不去?’照答:‘路遙難達。’老人言:‘但決定去,便無困難。’自此,照師誓必前往五台山。同年八月十三日,照師從南岳結伴同行,於次年四月五日始到五台山。同行者皆見佛光寺有數道白光,及六日,到佛光寺,所見一如缽中所現景象。當晚,有一道毫光,自北山飛下,射法照禪師身。詢問寺僧,謂是︰‘大聖不思議光,常照有緣人。’照師依先來方面,向東北行五十餘里,果有一山,山下有澗,澗北有石門。石門前有兩個八九歲青衣小童站立,一稱善財,一稱難陀。見照師來,即歡喜問詢引入寺內,向北走數裡,到一寺前,額題大金字:‘大聖竹林寺。’寺廣約二十里,有一百二十進院。院內皆有寶塔,殿閣莊嚴,黃金為地,流渠華樹,充滿其中。
照師進入講堂,見文殊在西,普賢在東。各據師子高座,宣妙法音,左右圍繞聞法菩薩聖眾約萬餘。法照頂禮二大士,請問:‘末代凡夫,去聖遙遠,末悉該修何法門?’文殊菩薩答:‘諸修行門中,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最為徑要。憶我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佛故,今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門,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為諸法之王,汝當念諸法之王,無令間斷。’法照又問:‘當如何念?’文殊答:‘此世界而西有佛名阿彌陀,被佛願力,不可思議,後世眾生,有稱其名號者,命終之後,決定往生彼佛國土,速證菩提,永不退轉。’跟著二位大士,各舒金手,為法照摩頂授記。文殊菩薩又言:‘汝可到別院去巡禮。’法照到七寶果園,見園中果子方熟,其大如碗,摘而食之,身心泰然。最後仍由二青衣童子送出門外,瞬間即失其所在。悲感不已,因立石為記,據說至今,此石仍在。
同年十二月,法照在華嚴院念佛道場,絕食期生淨土。到第七日初夜時分,見一梵僧對他說:‘汝見台山境界,為何不說?’言訖不見。第二天晚上,正念佛時,又見梵僧來說:‘你所見五台山聖境,為何不向人宣說?普令大眾發菩提心?’照師說:‘我實無心,說出恐生疑謗,不獲利益及遭罪業。’梵僧道:‘大聖文殊現在此山,尚招人謗,況你所見?不過要使眾生見聞此者,發菩提心,去惡興善,離苦得樂耳。’照師因憶前所見,錄之於冊,傳示他人。
二臂黃文殊菩薩 小畫家製作藏傳唐卡
https://benleehk168.pixnet.net/blog/post/185968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