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買玉那些事兒——玉器市場貓膩不完全解析


買玉那些事兒——玉器市場貓膩不完全解析
    這是一篇無關和田玉鑒定技巧的文章,也是一篇筆者想寫卻一直沒敢下筆的文章。作為一名玉器從業者,我也是玉商,隨著我見到越來越多的人花高價買假玉,我很想站在消費者的立場去說一說玉器市場那些貓膩。這些話說出來消費者願意聽,很多講誠信的商家也樂於分享,但勢必會引起一些玉商的反感。我想說,揭露和抨擊並不是目的,竭澤而漁是不明智的,說假話賣假貨也不利於行業的良性發展,共同營造清新健康的行業環境才是對所有人都好的一件事兒,您說呢?
    文中觀點僅代表個人意見,如有謬誤,歡迎指正。

關於購買渠道
    國人愛玉,買玉佩玉並不是收藏家的專利,所有人不論貧富美醜都有權利去尋找一塊屬於自己的美玉,我們生活中也就有了各種不同的購買渠道,歸納起來有以下五種:

買玉那些事兒——玉器市場貓膩不完全解析

商場櫃檯:一般分布於各大商業中心一樓,與手錶、化妝品一同存在,經營品種多樣,主要以和田玉、翡翠為主。其中不乏很多連鎖品牌,背後有較為雄厚的資金運作,標價較高,一般在市場價格的8-10倍,最終往往能以3折的優惠成交。
利:所售玉器基本無假貨,消費者買的放心,售後更有保障。
弊:1.所售玉器性價比太低,韓料、青海料、俄料居多;2.營業員只是經過簡單培訓,對於玉器實在談不上專業;3.類似韓料充籽料的情況時有發生。
綜上,商場櫃檯是一個你買不到假冒,但也買不到合適的地方,適合兩類消費者買玉。1.有錢又不想花功夫研究玉的消費者,花高價買個放心得了!
2.手上有該商場的消費卡,買玉基本不花自己錢的消費者。不過隨著習大大打老虎拍蒼蠅,消費卡不會太多吧。

專業店面:這是玉器行業的主流形態,從大型集散市場到各地古玩城,從名家工作室到街邊玉器店,玉器行業自古就需要專業素養,有誰見過胡同口的包子鋪兼營中高端籽料的?與任何一個行業一樣,專業玉器店也魚龍混雜,百態叢生,這取決於當地市場環境和商家的為人。
利:1.更具專業性,商家對於玉器的了解更能夠幫助消費者選擇合適的玉石,專業店面相對更加專業,在主營核桃的店面裡面買的和田玉應該不會比在專賣店裡面來的合適;2.實體店面更容易讓消費者直觀地感受玉石,同時為售後做出保障,這也是玉器行業永遠不可能完全依靠電商的原因,玉,很需要直觀感受。
弊:做玉如做人,本本分分經營的玉商有,出口成謊的奸商也有,筆者前幾天在本地一家專業店裡面,看到老闆拍著胸脯指著幾塊料差工弱的于闐料仿籽說:這是劉忠榮的,那是張良的,這塊14萬,那個32萬。
綜上,專業店面是市場上玉器流通的主要來源,但經營者良莠不齊,這需要消費者有一定的鑒別能力,取其專業,祛其謊言,挑選到自己心儀的美玉。

網絡賣家:這是依託互聯網發展而興起的業態,常以淘寶、微博、論壇、微信等形式存在,其中不少網絡賣家線下擁有實體,網絡就成為了其營銷的一個重要工具。
利:1.由於線上成本較低,很多網絡賣家的玉器更具性價比,就我所了解的很多網絡上的玉商,都十分重視口碑,有一說一,氛圍還算不錯;2.通過網絡看貨,為消費者減少了時間和成本,也成為很多白領階層買玉的一個重要途徑。
弊:1.如同實體店面一樣,網絡更可以遮蔽很多陰暗的東西,打開淘寶搜索“和田玉”出現的大部分竟然是玻璃、方解石、石英石這些假貨;2.售後比較麻煩,由於拍攝環境、相機、顯示屏、心理預期等原因,圖片上的玉石和實物往往存在差距,收到東西后扯皮的事情時有發生。
綜上,網絡買玉適合有眼力的消費者,能夠通過圖片特徵來初步判定玉器成色,或者可以找尋口碑良好的網絡賣家,遇到不熟悉或者有疑問的賣家時,應該提前商定好售後解決辦法,以免買錯了東西又壞了心情。
買玉那些事兒——玉器市場貓膩不完全解析
玩家交流:這是一種民間的玉器流通方式,以消費者對消費者的方式出現,常見的是其中一人買的玉,以現金或以物易物的方式再交流給另外一人。
利:有朋友幫忙把過關的玉器性價比應該更高,得了美玉,又加深了友誼,一舉兩得。
弊:若是碰見損友就真是談感情傷錢的憾事,我見過很多拿東西找我鑒定的人,往往是朋友拿來抵債的玉器,其中玻璃占了相當的比例。
綜上,從朋友手上拿玉的優劣,取決於您朋友的人品和眼力,相信朋友的話,就大膽下手吧!

路邊地攤:除了大型的集散市場以外,路邊攤多見於夜市、古玩市場,攤上的玉器以“古玉”為主,攤主有專門倒騰玉石的商販,也有偽裝成民工的騙子。
利:隨著“鑒寶”等文物鑒定節目的火熱,路邊攤為很多消費者提供了一個尋夢的地方,花上三五十、一兩百,能買回家一個一夜致富的夢想,也是宗美事。
弊:在這樣不固定的攤子上,能買到韓料已經是比較幸運的了,我在本地見過兩個年輕男孩,手裡拿著高仿的玉牌、玉鐲,以一千多的價格出售,與他們唱戲的是一個擺地攤收錢幣的男人,男人說要收男孩的玉,三人討價還價的戲往往吸引了很多路人,有人會以為這兩個男孩的玉是贓物,或是從家裡面拿來賣的,一時貪圖小便宜,就花一兩千買了塊乳化玻璃回家。警惕!
綜上,路邊攤看看就罷,盡量不要花太多錢買東西。

買玉三大問題

    千種瑪瑙萬種玉,愛玉之人買玉的時候會有各種各樣令人頭疼的問題,但歸結起來無非三種:東西不對,料子不真,價格不實。

東西不對:即以玻璃、石英等非和田玉品種冒充和田玉售賣,這是最低端也是最可惡的作假方法,消費者以玉的價格買了基本上不值幾個錢的東西回去,這是任憑玉料價格怎麼漲,也不可能收回成本的事情。可惡至極!
    筆者在本地一家店裡看見過一隻料器(即玻璃)的手鐲,材質透,質量飄,還有典型的玻璃光澤,確認無誤。老闆開價28萬,聽到這樣的價格我問老闆能不能出具和田玉證書,老闆遲疑了一下說:“信證書不如信我!”如果不是對於和田玉有一定鑒別能力,很多消費者在面對這樣的開價時一定不會懷疑東西不對,這麼貴的東西怎麼敢是假的呢?我也不是很理解那位老闆的心理,這是做好了打一槍就跑的打算嗎?
    這裡也請消費者多加小心,市場上很多看起來一樣的東西,其實身價差得很遠……


料子不真:即不如實說明玉料的產地、產狀,不如實說明皮色真假雕工情況,把韓料說成籽料,青海料說成山流水,把機雕說成手工,把黑青玉說成墨玉,等等等等,這是玉器市場上最常見的問題。如下對話您可能並不陌生:
“老闆,這是什麼料的?”(我是想聽老闆說說產地)
“和田玉!”(老闆拿出廣義和田玉的概念矇混過關)
“我是說是哪裡產的和田玉?”(我追問老闆產地)
“這個是山流水的,那個是籽料的”(其實是新坑青海料和韓料烤色)
    聰明的老闆繞來繞去就是不說明產地情況,和田玉的“產地”和“產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從哪兒來”,後者才是指山料、籽料這些原料形態。由於籽料和山流水名聲在外,所以很多商家想盡辦法把玉器的產狀往它們身上靠,比如俄灰皮料的,由於帶有石皮,就成為了“俄籽”,韓料來自開採,也正大光明地躋身“山料”的行列,其實真正的山料是指和田地區所產出的山料,比如于闐料、黑山料等。
    再比如關於雕工的對話:
“老闆,你這個是機雕吧?”(面對電腦製版的玉牌我發問)
“那個是手工的!”(老闆睜著眼說瞎話)
“怎麼會是手工的?這要是手工的話工費得多少錢?”(我裝不懂)
“那一個工得六千多了!”(老闆接著撒謊)
“就這青海料的鐲心,電腦工一個30塊!”(我說出事實)
“那我這也不一樣啊,先電腦雕再手工修修的!”(老闆已經臉紅了)
    捫心自問,作為玉商我確實希望自己的東西都帶有光芒萬丈的標籤,但是真皮和加強皮畢竟不是一回事,山流水畢竟沒有那麼多,人工染色的青海翠青畢竟和真的白帶翠不一樣,我們給玉石加個好身份從而賣個好價錢,可消費者就一定是傻帽嗎?就沒有別人看得出來嗎?關於料子的謊言日復一日在市場上被說出口,所以很多消費者的眼中玉商就是一群會說假話騙人的奸商,有一次一位路人到我店裡,指著開門的籽料問我:這是什麼玉?我答:和田玉籽料。路人冷笑一聲說:哪兒有那麼多籽料!說罷轉身而去,留我一個人思索良久。

價格不實:價格虛高也是伴隨著以上的“東西不對”“料子不真”而產生的,東西不對讓本屬於其他低端價格體系的東西賣了玉石的價格,料子不真更是提高了一件東西的買點從而降低了其性價比。
    藉著這個價格不實的問題,我說說玉器的價格構成。
    玉器價格必然是“成本”+“利潤”,成本是包含原料成本、加工成本、店面運營成本在內的總成本,這其中最值得說說的是原料成本,很多消費者看到玉器成品的時候會覺得這麼大一點點東西為什麼那麼高?其實加工過程中,切掉的不可利用原料也有相當一部分,而這不可利用的不分也算在原料成本之內的,可稱為“風險成本”。業內即使經驗再豐富的切料老手,料子切賠的概率也要在30%,因為不是所有玉料都是明料,讓從業者論斤買賣,玉商壓著資金,承擔著“一刀穿麻布”的風險,才有可能得來流通在市場的玉石,其中就有著隱形的風險成本,這種風險也正是造成玉器價格不斷走高的原因。
    再說說利潤。對於玉器、古董行業,民間普遍認為暴利,最常說的一句話是“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這是老觀念了,現在市場這麼開放,信息透明度很高,如果真有人把利潤做到開張可以吃三年,那他的口碑一定極壞,估計接下來真的是三年都不會開張了。是為“開張吃三年,三年不開張”!

常見商家類型
    不同的購買渠道會遇見不同的購買問題,當然也會遇見形形色色的商家,總結起來有特色的是以下四種:

買玉那些事兒——玉器市場貓膩不完全解析

隨和文雅型:此類商家素質較高,性格較好,一般願意和消費者溝通講解,每次我去名家工作室,碰見幾位老師的時候,他們都會主動頷首,微笑著打招呼,氣質謙和文雅,非常值得學習。

心高氣傲型:此類商家一般肚子裡有東西,或者保險箱裡有硬貨,加上氣節高傲,一般不與消費者過多言語,說白了就是可能人家瞧不上咱這點小生意。玉友可以嘗試著與他們溝通,聊得來的話可能會有不小收穫,但是買玉是件快樂的事兒,熱臉貼冷屁股也不是很必要。

賭咒發誓型:此類商家就是那種明明說了假話卻做出說假話遭雷劈的剛烈姿態,以博得消費者信任的類型。我一個朋友在某商販那裡買了幾樣卡瓦石的東西,我配朋友去理論,問:你賣這東西要是出不了證書怎麼辦?他拍著胸脯說要是有一個出不了證書我這一攤東西都送你!我說好,然後拉著朋友去做鑒定,結果十分鐘後回來那商販已經跑得無影無蹤了。又一次在蘇州,某老闆指著天對我說:這東西要是燒皮料的我出門被車撞死!面對那塊千真萬確的燒皮料,我真的很擔心他的交通安全,這有一陣沒去了,也不知道他是否安好……
    總而言之,不誠信的人會說出各種賭咒發誓的話,用來刺激消費者,博取信任,但是我想說的是,不是所有人都有底線的,在金錢面前,他們說什麼都有可能,大家也不必當真。

死纏爛打型:此類商家有著賣白菜的心態,會不停追問你買不買?我的東西這麼好,給你又便宜,買不買啊買不買?文雅一點的會說:呵呵,那件東西考慮的怎麼樣了?
    老話說“上趕著不是買賣”,特別是玉石這種東西,講究一個隨緣,喜歡的人自會論價,不喜歡的人再怎樣推銷也沒有用的,如果自己的東西真,性價比又高,我想不用說什麼消費者自由主見。死纏爛打的這類玉商比較少,但是遇上了的話會給你一種置身某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粗糙感。

關於“四個不買”

    玉器市場陷阱、手段玉招數頗多,紫瓏齋總結了“四個不買”給諸位玉友,四個不買的本質是為了大家不交學費,不提前買了五年十年以後的價格。

不買裝修:玉是有關文化的東西,好的店面裝修和燈光效果能夠提升檔次,營造氛圍,但是如果掏出錢來真金白銀地買回家去,那麼不要因為商家的裝修高檔,就付出更多的人民幣,你多掏的錢,只是為你在店裡面那一種感覺買的單。
    一串俄碧菠菜綠的項鏈,市場價在中四左右,但是放到一個裝修豪華的玉器會所裡面就成為了“一口價36000”,是的,不給還價。買玉的眼力最重要,不要讓買櫝還珠的事情重演。當然,除非經濟十分寬裕,想找那種尊貴感的消費者可以排除在外。
買玉那些事兒——玉器市場貓膩不完全解析

    華貴高堂與常見的玉商,他們的東西一樣,但是價格可能天壤之別。

不買故事:玉石自己會說話,無需認為附加很多動聽的故事,比如這一件是哪位大師做的雖然沒有落款和收藏證書,比如這一批料子是維族原料商為了還人情便宜處理的,又比如這一塊古玉是朋友家祖傳下來的十分珍貴……等等,以上都可以算作故事。但並不是說商家所說的玉石來源都是假貨,這裡特指那些拿著韓料機雕牌子當傳世的“子岡牌”賣的商家,那麼多的花言巧語只是為了掩飾玉石本身的來路不正。消費者當聽到比較不靠譜的故事時,請多加小心,你買的不是西周的古玉,而是上周剛做出來的,這不,還熱乎著呢!

不買虛榮:玩玉最重要的是心境,是通過人與玉的對話,在另一個更高的層面找回自己的過程,所以玩玉千萬不要摻雜進來虛榮心。愛慕虛榮而玩玉,很可能追求視覺上的白度,而花高價買了一款俄料仿籽的觀音,也可能追求名家,而請回來一件落了仿款的東西。虛榮心使人不淡定,是玩玉買玉的大忌,玉是給自己的,並不要太在乎別人的眼光。

不買便宜:這裡所說的便宜並不是指性價比高,而是指小便宜,這世上極少有撿漏之事,都是一個個以為撿了漏其實被撿了的笑話。春節期間一位朋友在酒桌上興奮地講自己的撿漏經歷,他在烏魯木齊一家玉器店,看到了一款標價75000的彌勒佛,問老闆什麼價格,老闆說7500,朋友以為老闆少看了個零,連忙激動地刷卡成交。其實我看了東西,是一件青海料的彌勒,我也不好說破去影響他的興致。
    買玉還有些什麼事兒呢,我再說說其他一些貓膩。

關於天仙照
    業內把照的失真的照片叫做天仙照,很多韓料上涂一點油,經過燈光照射,拍出來就又白又細,還有油脂感。作為一名玉商,我坦誠自己給玉器拍照的時候也用了燈光布景,把玉石照的更好看了,但是我的理解是:燈箱照相當於藝術照,是為了體現玉器美感的照片,而真正交易之前一定要提供自然光照或者煙標照,這一點不可迴避。
    買玉,其實就是給自己找一顆心儀的玉石,某種程度上很像擇偶,你能接受的了她身份證上的樣子嗎?
    再看我自己拍的這組照片,是不是顏色區別不小?
買玉那些事兒——玉器市場貓膩不完全解析
    所以結論是:女人可以化妝,可以拍藝術照,但是相親的時候一定要給人家看看自己的身份證照片!
    另外,在實體店看玉的時候,消費者都會受到光源影響,月下美人燈下玉,有燈光配合的事情是一種朦朧的美好,比如搞對象都喜歡去路燈下,電影院,而基本上所有玉商出於裝潢或提色的需要,會安裝led燈光,這樣消費者能夠看清玉石的雕工和瑕疵,但是白度上就不好判斷了,所以大家盡量拿到日光下看一看。

證書有用嗎?
    不少消費者都習慣在購買玉器的時候要一張檢驗證書,這也是雜亂的市場行情所逼迫出來的,然而2003年國家標准將透閃石結構的玉石都劃分到和田玉品種之中,從而證書只能夠證明是不是廣義和田玉,並不能證明產地,至於是不是籽料,它真的幫不了你。
    所以,檢驗證書只能夠幫消費者抵擋“東西不對”的那一種情況,料子對不對、雕工對不對、皮色對不對、產地是哪裡都無從說明。何況證書也能作假,京東商城上面199元的和田玉(玻璃)手鐲都能附贈證書呢!
    個人意見是:信證書,不如信自己,或是找一個可靠的購買渠道。如果相信商家,有沒有證書並不影響玉石的真假,如果不相信商家,即使對方提供了證書,自己也還是不放心,要去送檢的。

關於掌眼
    掌眼,就是請懂行的人幫忙看看成色估估價的客氣說法,類似的還有“長眼”,意味看到高貨開眼了,長見識了;“打眼”意味上當了,眼力不夠。有一次有位玉友請我幫忙“撐撐眼”,我想了半天沒明白是啥意思。
    一些消費者買玉之後,由於對於價格、成色的疑慮,會請人幫忙估價,這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但客觀來講,掌眼受三個因素影響:拍照或看實物的情景、估價人的水平、估價人的心態。
    很多消費者拍攝的玉石並不真實,這就影響了通過照片看玉人的判斷,比如說無法清晰地拍出籽料毛孔,就不能讓估價人以籽料的價值估價,又比如三年前買的俄碧手鐲,現在行情漲價了,自然看的價格會高一些。
    此外,消費者在情人幫忙掌眼的時候,一定要找到真正懂行的人,很多人愛好玉器,但是並沒有鑽研的足夠深,所以不具有看成色、估價格的足夠水平,往往把好東西看低了,或是把假東西看成真的了。
    最重要的即是估價人的心態,很多商家習慣性地看低別人的東西,大致是“你不在我這裡買東西,從別人那裡買的肯定不對,肯定很貴!”這樣一個心理,幾句話說出來,就會徹底打擊消費者的玩玉熱情,認為自己上當受騙。我一個朋友做了十幾年的料子了,眼力獨到,經驗豐富,自己攢了一串真皮無修型的原籽手鏈,成本8萬多,結果拿到其他商家那裡說什麼的也有,有人說值個兩三千,有人說這是俄料仿籽的,還有人說是韓料烤色的,種種言論,十分不負責。
    所以,玉友們在請人掌眼的時候,盡量找到有水平,心態端正,說話中肯的估價人。

關於喝蠟和抹油
    常常有消費者發出疑問,新買的玉器沒磕沒碰,自己怎麼就裂了呢?這時候玉商就會說了:那是玉器替你擋災了!幸好戴玉了,趕緊再買一個吧!
    其實裂痕在你買的時候就有了,商家給玉器喝蠟了。煮一鍋石蠟,把有裂紋的玉器泡進去煮個十分鐘左右,撈出來用乾布擦乾淨,原有的裂紋因為石蠟沁入就看不出來了,可是佩戴一段時間,石蠟揮發,裂紋就又出來了。如下圖:

買玉那些事兒——玉器市場貓膩不完全解析

    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消費者最好第一時間將玉器浸泡在70度左右的熱水中幾分鐘,這樣喝蠟的瑕疵就會顯現出來。
    還一種情況就是抹油,消費者買回去的玉器,戴著戴著怎麼總感覺沒有當初在店裡那麼油潤了呢?因為商家出於保養玉器,或是提高油潤度的目的,會在玉器表面塗抹石蠟、橄欖油、嬰兒油等油脂,消費者為了如實感受玉石的潤澤程度,最好用布或者衛生紙擦乾表面再上手感受。

    以上,筆者描摹了不少玉商的形態,也抖摟了玉器市場的不少小貓膩,可能已經不少人對號入座了,如果您真的看得很不高興的話,那真的是要調整自己的經營方式了!畢竟誠信取利,才是玉器從業者的生存之道。

原文來自~紫瓏齋

買玉那些事兒——玉器市場貓膩不完全解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祕密主 的頭像
    祕密主

    祕密主的部落格

    祕密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