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通過玉器雕刻打磨衍生出的一些問題
所謂讀玉就是對和田玉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讀玉方法,同樣對於玉質,理解也不一樣.對於開料師傅來說,料的硬度高,切得時間久,料對鋸片有粘力,切邊整齊不出毛口等等就是玉質好的表現,對於雕刻師傅來說雕刻時雕細部線條不易起崩為佳,對於打磨師傅來說比較能磨平整,不易斑斑駁駁,同時比較容易打出光澤和油性就是玉質好,對於普通玩家來說油潤以及看不到結構會說玉質好,對於資深玩家來說玉一眼看上去的老氣感,玉質感以及一種天生的高貴之氣是玉質很好的表現。
究竟應該怎麼去衡量玉質好壞,舉例,常常看到玉友一上來先比比白度,然後打側光看看結構,結果也許就容易出現偏差,因為一些外產地的料既白又看不到結構,說明玉質很好嗎?開料師傅會跟你說不,那些料的硬度比好的籽料還是低一些。雕刻師傅也會說不,那些料雕特別細的線條還是要比籽料易起崩口。打磨師傅更對你說不,那些俄料青海料很難打磨平整光滑,比較容易斑斑駁駁,要靠比較複雜的打磨方法才能取得與籽料類似的光澤和視覺效果。資深老玩家會對你說不,那些料的油潤度,手感,玉質感,內光都是無法和籽料比的,時間玩久了還是會變得乾澀。
玉質是由以下幾個因素決定的:細度,密度,交織度,淨度。這四點是和田玉品質的根本,對這四點了解透了,就可以解釋上面的種種差異。
細度密度較差,表現在不容易打磨平整光滑,同時手感會較生澀,這是因為晶體的顆粒會比周邊硬,所以顆粒越大這個差異也就越明顯,打磨時往往會產生亮點或斑駁感,現在的打磨技術還是可以把這些料打磨的很細膩很油滑,卻無法改變其顆粒的本質,所以經過較長時間盤玩以後就會變得生澀,舉個例子,用水泥澆注成一塊石板,水泥顆粒很細膩,所以表面比較光滑,在上面越走越油滑光亮,但你如在水泥中加了很多石子或黃沙,那就不太容易磨平整,用機器還是可以磨平的,時間長了,水泥的地方硬度較低就凹下去了,而黃沙和石子由於硬度較高就突起了,這樣時間久了反而變毛。這就是俄料青海料盤久會變得生澀的原因,其實它們本來就是這樣,人為磨光還是會變回它原來的樣子。
籽料的交織度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結構,它是用來衡量白玉裡面的晶體相互纏繞交織的指標,交織度是玉料產生韌性的基礎,交織越充分的玉料韌性越好。很多青海料就是打側光基本看不到結構,這說明青海料交織發育不全,所以青海料韌性不足,切起來比較軟,同時發脆,俄料相比青海料較好一點,至少能看到雲絮結構,雖然一般結構較大,說明交織度還是不夠,於田料的結構(交織)有方向性,所以不同方向切於田料有的方向容易起崩口,有的方向就還好。
總的來說,白玉需要有交織,交織越細密韌性越好,對於看玉料來說就是不打光看不到結構,打側光能看到很細密很均勻的結構就是在交織度方面好的料子。
致密度是籽料晶體間隙大小的指標,如果是開料的話就看鋸片拉出的痕跡是不是油亮的;成品看致密度就是看光澤,光澤強烈一般致密度較高,但這又和打磨方式有關,所以要比較幾塊玉的致密度,分別把這幾塊玉對著布用力摩擦,光澤變強越多的就表示致密度越高,對於有經驗的玉友,眼觀和上手掂一掂就可以。
用同樣打磨方式,致密度高的玉料出來的光澤就會比較油亮,出來成品視覺效果就會比較好,玉質感往往會比較強。
淨度是玉料的純度,是棉,僵花,玉花,沁色,水線,紋等瑕疵多少的指標,那有這些東西是不是就一定不是好玉呢?其實不是這樣的,純度只是一個指標,還是需要與其他指標綜合來看,同時也看瑕疵在什麼位置,到什麼程度。
有了這四個要素,問題就清晰了不少。
開料時硬度高---致密度高
開料時對鋸片有粘力---交織度高
開料時切邊整齊不出毛口---交織度高
雕刻時不易起崩口---交織度高
打磨時比較容易磨得平整光滑---細膩度好
打磨時比較容易打出光澤---致密度高
結構細密---交織度好
油性---細膩度和致密度好
糯性---細膩度和交織度
內光強---細膩度交織度和致密度
玉質感強---細膩度,致密度都很好,交織度也比較好
老氣感---細膩度,致密度,交織度,純度都不錯而產生的一種綜合的感覺
所以油糯性,內光,玉質感,老氣感是對玉質把握的最重要幾點,這幾項玉質要素的綜合表現,遠遠要比打側光看結構來的重要,學會綜合判斷,那就一定會選到玉質好的玉料,就不易被矇騙了。
文章摘自——中國和田玉愛好者聯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