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這篇文章感覺可以跟論文媲美了,寫的很詳細,有時間的朋友可以仔細的看看!也不曉得是不是說的正確!
在國家珠寶玉石標準中,將除切磨和拋光以外,用於改善珠寶玉石的外觀(顏色、淨度或特殊現象)、耐久性或可用性的所有方法稱為優化處理(enhancement)。其中包括了優化和處理兩大類。
優化(enhancing):是指傳統的、被人們廣泛接受的使珠寶玉石潛在的美顯示出來的優化處理方法。有關優化方法包括:熱處理、漂白、浸蠟、浸無色油、染色處理(除碧玉外的玉髓、瑪瑙類)等等。
處理(treating ):是指非傳統的、尚不被人們接受的優化處理方法。包括有:浸有色油,充填處理(玻璃充填、塑料充填或其他聚合物等硬質材料充填),浸蠟(綠松石),染色處理、輻照處理、激光鑽孔、覆膜處理、表面擴散處理等等。
對寶玉石的熱處理方法是一種不可逆的方法,經熱處理後的寶玉石在透明度和顏色方面不會再發生進一步的變化。因此,國家珠寶玉石標準中將熱處理方法歸屬於對寶玉石的優化範疇,是一種人們可以接受的人工處理寶玉石方法。
翡翠毛料表層的黃翡層
顯微鏡下觀察翡色層硬玉礦物間隙被褐鐵礦質膠狀物質充填
翡翠紅色翡色層(中部)礦物間隙被膠狀褐鐵礦掩蓋,顯得相對透明
翡翠的翡色是由於翡翠礫石表層受到次生的氧化鐵質浸染而出現的褐黃色或褐紅色,在毛料中稱為“紅霧層”,往往出現於翡翠毛料的近表層(圖1),主要是由一些膠質的褐鐵礦類物質(FeO(OH)·nH2O)滲透到翡翠硬玉礦物間隙和微裂隙中所致(圖2),由於褐鐵礦是呈膠狀出現,掩蓋了翡翠中硬玉礦物之間的間隙和微裂隙存在,而使得翡色的部位往往比其他部位的翡翠顯得透明、圓潤一些(圖3)。但是,一般翡翠翡色顏色往往帶有灰褐色調,顏色偏暗,不夠鮮艷。所以,人們會利用熱處理的方法,通過加熱,讓翡翠的翡色由偏暗的黃褐色變為鮮亮的紅褐色,使色彩更加鮮艷亮麗,這就是“燒紅”翡翠。
燒紅翡翠毛料
“燒紅”翡翠製品的過程,是對翡翠進行熱處理的過程,屬於寶玉石的優化範疇,因此在珠寶質量檢驗證書上標明的結果將仍然是“翡翠(翡翠A貨)”,即天然翡翠。
但是,嚴格說來熱處理的“燒紅”翡翠與熱處理寶石之間還是存在有一定差異的。
在熱處理寶石過程中,寶石內部的致色元素僅僅是在價態發生了變化,沒有發生成分和結構的變化。如熱處理紅寶石可以使紅寶石內部含有的微量元素Fe2+轉變為Fe3+,但元素的賦存形式不會改變,自身礦物結構也沒有改變。
但對於“燒紅”翡翠來說,由次生浸染充填於翡翠的硬玉礦物間隙和裂隙中的膠狀褐鐵礦質物在加熱過程中,將會失去部分的吸附水,由原來的膠體狀物質逐步結晶轉化為細小的纖鐵礦或針鐵礦(FeOOH)微晶集合體,物相的變化會使得翡翠的翡色由原來的褐黃色變為褐紅~鮮紅色,顏色變得鮮艷起來,但水分的喪失和物相的轉變,也會使得原來被膠狀褐鐵礦掩蓋的翡翠硬玉礦物顆粒間隙被完全顯露出來,翡翠將會伴隨出現許多細小乾裂,質地變粗,透明度下降,失去了原有的細膩圓潤特徵
燒紅翡翠(左)顏色鮮艷,界線不明顯,天然翡色顏色偏暗,界線清晰
所以,“燒紅”翡翠具體歸屬於優化範疇還是應歸屬於處理範疇,是一個值得斟酌的問題。我個人認為,“燒紅”翡翠應當歸結為對翡翠的處理範疇,也就是和翡翠B貨或B+C貨一樣,是一種不應當提倡的翡翠處理方法,起碼在質檢證書上應當給予註明“經熱處理”,起到明白消費的效果。
對於如何鑒別天然翡色翡翠與“燒紅”翡翠,可以注意以下幾點:
看顏色鮮艷程度。天然翡色翡翠往往色調偏暗,為褐黃或褐紅色,顏色多變,有層次感;
天然黃翡皮層
“燒紅”翡翠的翡色往往是鮮艷紅色色調,顏色明亮,比較單一,無層次感(圖7);
燒紅翡翠毛料,顏色過於鮮艷
看細膩圓潤程度。天然翡色的質地比較圓潤細膩,經常表現為糯化地;“燒紅”翡翠質地顯得粗糙,種乾,顆粒感明顯;
看顏色界線。天然翡翠翡色與其他原生色(白色、綠色或紫色)為突變關係,尤其是紅翡的地方,會有一個截然明顯的界線;
“燒紅”翡翠顏色界線不清晰,為漸變過渡關係。
天然紅翡與原生白色之間有一明顯界線
燒紅翡翠翡色界線模糊,呈逐漸過渡看透明度。天然翡翠翡色部位相對會透明一些,尤其是界線部位透明度會比較好;“燒紅”翡翠不同顏色之間透明度變化不大,紅色部位有時反而透明度差。
看表面光滑程度。天然翡色翡翠拋光後表面光滑平整,反光明亮;“燒紅”翡翠表面會出現細小乾裂紋,光滑程度降低,反光弱。
在翡翠中紅為 “翡”,綠為“翠”,翡和翠是翡翠的特徵表代色。翡色有黃翡和紅翡之分,質地細膩,圓潤明亮,色彩豐富,變化多樣。黃色是權貴、地位、財富的象徵;紅色是吉慶、歡喜、好運的代表。在不少翡翠雕件製品中,就是利用翡色的特徵來巧妙反映玉石文化的題材,深受人們的喜愛與收藏。
黃翡巧雕玉米
紅翡巧雕“甜蜜大家庭”
黃翡巧雕“獼猴桃”
天然黃楊綠手鐲
紅翡雕件“中國祝福”
紅翡的顏色是次生形成的一種顏色,分布於風化表層之下或沿翡翠原石裂隙分布,為鐵礦物浸染而形成的顏色,產於緬甸老場區和“大馬坎”場區。
紅翡可分為三種:
1:亮紅:也稱為"雞冠紅"為紅翡中的上品。
2:暗紅:多接近於原石的邊緣分布。
3:褐紅:產於原石邊緣,因風化淋濾作用而造成。
翡翠的焗紅色,就是對翡翠樣品進行加熱,使灰黃、褐黃等顏色的翡翠改變成紅色的工藝,是一種加熱處理。
焗色翡翠與天然紅色翡翠的鑒別:
天然紅翡和“焗色紅翡”鑒別比較容易。天然紅色翡翠的透明度、水潤度比焗色的好很多,天然紅色翡翠的赤鐵礦有平行定向排列的趨向,即所謂“色根”有平行排列的現象。這也是通常紅翡較多出現所謂石紋的原因之一。顏色鮮紅、透光度較好、玻璃光澤質地水潤的天然紅翡很稀缺,可遇不可求,價格極高。
焗色紅翡-我們也稱為“火燒紅”。火燒紅翡的“色根”常無定向性,雜亂無章或者呈放射狀,質地乾燥,透明度差結構破裂,沒有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