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纏絲瑪瑙 瓔珞之美

 

纏絲瑪瑙 瓔珞之美

纏絲瑪瑙 瓔珞之美
 唐代纏絲瑪瑙,這種以瑪瑙自然紋理為裝飾的制珠工藝,歷史久遠。

    用來克制“邪眼”的神之眼

    古籍所載玉膏,道家謂服之可成仙,這種玉膏今天還有,也就是人們所熟知的玉髓。玉髓有許多品種,其中聞名的,莫過於瑪瑙,本篇所述的纏絲瑪瑙,正是瑪瑙之中的珍品,也是西藏古往今來最為推崇的寶石之一。

    在西藏的寺廟裡,菩薩身上的珠寶瓔珞明顯要多於內地的菩薩,據說,最初的時候,菩薩身上並沒有這些華麗璀璨的珠寶,而是一身布衣,這時候的菩薩心裡都是愁苦,隨著不停地修行參悟,每當菩薩解開一個內心的苦悶,身上就會出現一種寶珠,修至大成,愁苦盡去,珠寶滿身,此謂瓔珞之美。纏絲瑪瑙,正是瓔珞之美中最為璀璨的一顆。
纏絲瑪瑙 瓔珞之美
漢朝時期佛眼纏絲瑪瑙。有美麗藍沁的黑贊巴拉財神纏絲,是藏族同胞最喜愛的喜慶寶珠,在藏地極其稀少的一種纏絲。

    古時的藏族同胞認為人要是被邪靈看了一眼就會遭遇不測,運氣從此也會變壞,因此邪靈的眼是人們最為避諱的東西,而只要身上佩戴有神眼一樣的珠子護身,則不用懼怕,用有眼睛圖案的珠子來抵禦邪靈的眼睛帶來的侵害,這就是以眼還眼的由來。也正是如此,藏地的天珠才如此出名。而作為天然形成的纏絲瑪瑙就更受人歡迎,被譽為天神降下的寶物,再加上藏族同胞視自己為天神後裔,纏絲瑪瑙在西藏備受推崇也就不足為怪了。

    吐蕃王朝時期,國力強盛,對外征伐不斷,大量的珠寶也被搜羅至藏地,尤其是在吐蕃與大食的戰爭期間,古波斯帝國的薩珊王朝的許多珠寶都在此時流入西藏。時至今日,我們依然可以在伊朗的魯爾人、庫爾德人地區見到當地工匠所制的與古代西藏纏絲瑪瑙近似的珠子。

纏絲瑪瑙 瓔珞之美
這是一顆級別很高的古代纏絲瑪瑙,符合古人最高的審美標準,工整對稱,中有眼睛,紋路細膩圖案黑白分明,有自然的藍沁色,尺寸在五釐米左右。

    再加上吐蕃王朝時期,因文成公主進藏,讓整個西藏的手工業呈現突飛猛進的發展時期,製作珠寶飾品的工匠也為數眾多,因此從吐蕃王朝開始,藏族同胞便普遍佩戴珠寶裝飾。所以在今天的老纏絲瑪瑙中,唐代的纏絲瑪瑙占據了其中較大一部分。

纏絲瑪瑙 瓔珞之美
絲絲纏繞的纏絲瑪瑙,是人類在自然裡尋找到的神之眼,之後隨著生產力的進步開始製作人工蝕刻的有眼睛圖案的瑪瑙珠子。

    不同的瑪瑙不同的用途

    在西藏,根據纏絲瑪瑙不同的紋理與顏色,在佩戴上也非常講究。黑色的眼睛是贊巴拉之眼,傳說贊巴拉和菩薩鬥法,被菩薩用金剛杵敲傷了頭,所以要用涼水每天澆珠子,來緩解贊巴拉的頭痛,這樣他才可以給予我們財源。西藏的神靈故事生動有趣,神靈如凡人般有性格的缺陷,感性的情緒。還有乳白的中間是水晶眼睛的纏絲瑪瑙,被稱為男女愛情的神眼,佩戴它可以讓人得到美妙的愛情!

    品玩老纏絲瑪瑙,除了人們血脈之中對於寶石的熱愛以及纏絲瑪瑙種種美好寓意之外,其製作加工過程中,先人的智慧也是賞玩的重要因素。瑪瑙的硬度近似鋼鐵,古代的加工工具又較為落後,因此若只是單純地將瑪瑙穿孔,就需要耗時三個多月。一根鐵鑽,百日研磨,再穿孔拋光,耗費的心血不言而喻。

纏絲瑪瑙 瓔珞之美
現在看來簡單的鑽孔與拋光在數千年前是真正的高科技,在用鐵鑽鑽攥孔時操作稍有失誤,會導致珠子高溫斷裂而如何將堅硬的瑪瑙珠子拋光,至今都是個謎。

    在唐代以前,瑪瑙的製作工藝,多採用兩邊同時打孔,但手工很難保證精確,而且這種打孔方法,兩邊的孔洞會被磨得非常大,再加上系繩幾百年的磨蹭,洞口的光感變得非常圓潤,這也是如今辨別真假瑪瑙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西藏,纏絲瑪瑙除了佩戴裝飾,還有許多其它的用途。比如其是製作神通藥丸的必備藥材之一,神通藥丸也即道家仙丹。

    不僅如此,在西藏與尼泊爾,高級別佛像法器鑄造也會加入纏絲瑪瑙的粉末,這就是藏地尼瑪銅佛像的神秘配方之一。

    纏絲瑪瑙在藏密儀軌中也被用於對唐卡的開光,因此一些有明顯磨痕切麵的纏絲瑪瑙,被認為是寺廟千百年來用來給唐卡開光的珠子,這類珠子多由藏密高僧傳承,市不多見。

    對纏絲瑪瑙的來源,我們還能尋找到另外一個說法,即纏絲瑪瑙是文成公主帶來的。這個說法則是跟一個著名的故事有關。傳說祿東贊東赴大唐和親經過了許多考驗,其中一個考驗就是一顆奇怪的珠子,中間的孔道蜿蜒曲折,唐朝皇帝讓祿東贊將棉線從中穿過。當時,祿東贊捉來一隻螞蟻,將棉線系在螞蟻的腰上,放在珠子的一邊,然後在珠子的另一邊抹上蜜糖,螞蟻受蜜糖吸引,帶著棉線順利地穿過了珠子。

纏絲瑪瑙 瓔珞之美

纏絲瑪瑙 瓔珞之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祕密主 的頭像
    祕密主

    祕密主的部落格

    祕密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