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話說藏香·藏香的歷史

 

 

~喇嘛的心~.PNG

0 (2).jpeg

《話說藏香》

                                                                            文章來源:中國民族雜誌               
藏香是藏傳佛教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在西藏,“密宗行者以香供養三寶、本尊護法福田物,使諸佛菩薩、本尊護法心生歡喜而時時護臨,不來障礙行者,令行者生起戒、定慧學。

藏香製作方法是依據諸佛菩薩密續經典記載,加入心臟良藥肉豆蔻,肺之良藥竹黃,肝之良藥藏紅花,命脈良藥丁香,腎臟良藥草豆蔻,脾之良藥砂仁及麝香、紅白檀香、黑香、冰片、當歸等數十種中藥草,再加入珍貴天珠、珍珠、珊瑚及喜瑪拉雅山聖地之高山藥材,實為彌足珍貴,使香不僅是對上師三寶的供養,並且對行者的身體、氣脈及心神更有裨益。”

從藏香配方的選料來看,一些是漢民族的特產,還有一部分是域外香料。文成公主去西藏和親已有一千多年,據調查,藏香的歷史也不少於這個時間。藏香還是古代雪域高原對宮廷朝貢的主要物品之一。藏香文化與漢文化之間似乎也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例如:沉香、速香、黃熟香、白檀香、紅檀香、紫檀香只有中國嶺南地區或越南、柬埔寨出產;排草(香)、三奈出產於廣東、廣西、海南和湖南部分地區;甘松(香)出產於中國東北地區;玫瑰以河南、河北等中原地區為最好;豆蔻一般是指白豆蔻、肉豆蔻和草豆蔻,白豆蔻盛產於印尼爪哇,肉豆蔻盛產於海南,草豆蔻盛產於雲南;

黃檀香只有印度盛產;冰片既龍腦香,盛產於馬來西亞或印尼;伽楠香即品質最上乘的沉香,只有越南出產;蘇合油即蘇合香油,出產於地中海地區;沒藥出產於索馬裡;乳香盛產於中東地區;丁香從香料群島——摩鹿加傳入。窺一斑而探全豹,自古藏區並不是一個封閉的地方。

藏香就是佛文化、漢文化以及其他域外文化交流的結晶。

到清代,西藏與內地往來頻繁,對清宮廷朝貢,藏香曾是重要朝貢物品。西藏班禪額爾德尼或其他藏區的土司都曾經無數次由指定的貢道向清廷朝貢。凡遇宮廷慶祝典禮,西藏暨班禪額爾德尼以及藏區其他土司就會隔年進貢一次,貢物有佛像、金經銀塔、五色帕、八吉祥、壽帕、琥珀、數珠、藏香、氆氌等物,貢道各不相同:土爾古(扈)特由張家口、獨石口、喜峰口,青海由西寧,西藏由四川打箭爐。

乾隆時期,班禪額爾德尼間年輪流遣使進貢,貢道由西寧至京師,居住在西黃寺,貢物有壽帕、銅佛、舍利、琥珀、數珠、藏香、氆氌。從乾隆四十一年(1776)至四十六年(1781),因受到朝廷的關愛,各個藏區土司感謝皇恩,更是歲歲進貢藏香、蕓香、黎椒、菖蒲、茯苓等物。藏香傳入內地後,很快在上層社會中流行。

3.jpg

封建貴族的愛物

藏香是一個具有一千多年歷史的神聖之物,在漢藏長期交往的過程中,藏香早已通過各種管道傳入內地。

早在宋代,文人吳自牧提到南宋京城臨安(杭州)的市集,說杭州城的大街買賣是晝夜不絕,夏秋兩季多賣挑金紗、異巧香袋兒、木犀香數珠、梧桐數珠、藏香、細扇、茉莉盛盆兒、帶朵茉莉花等物。當時另一個文人洪芻對藏香還賦予了一定的傳奇色彩,稱其是:因龍鬥而生,若燒其一丸,興大光明,細雲覆上,味如甘露,七晝夜降其甘雨。

宋代是一個為香瘋狂的朝代,舉國上下,人們從飲食起居、美容化妝到醫藥養生、宗教祭祀都離不開香。

到清代,藏區之外對藏香的利用多屬於上層社會。首先藏香是朝廷的賞賜之物或貴重的禮物。乾隆十一年(1746)五月,曾賜噶爾丹策零藏香。在乾隆母親六十壽慶和七十壽慶的時候,多有大臣進獻藏香慶祝壽辰之事。

宮廷用藏香的風氣在貴族豪門中逐漸擴散開來。每逢除夕,豪門富戶都會徹夜焚燒藏香,其氣味濃厚,集沉香、檀香、蕓香、降真香的優點於一身,觸鼻芬芳,屬於香中之富貴者也。

可以看出,在古代,藏香也是藏區之外富貴奢侈生活的象徵。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第八十八回中提到,賈母將過八十一歲生日,發願要抄寫三百六十五部《心經》,以示虔誠與潔淨,命令丫環鴛鴦把抄寫的任務分配給府中的奶奶、丫環等女眷。丫環鴛鴦來到惜春處,拿出一紮寫《心經》的素紙,另外又拿出一子兒藏香,說:“這是叫寫經時點著寫的”。在該書的第八十九回中,黛玉清早起來,梳妝過後,便命丫環紫鵑點上藏香寫經。

《紅樓夢》的取材原型是江甯織造曹府中發生的事,府中所用的藏香一般是曹府自己製作。

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說:王景略曾為織造寅公制藏香,其方雲得自拉藏,予求其法,附載於此。趙學敏是清代錢塘人(今浙江杭州),與曹雪芹同時代。書中所說的王景略,似乎難以考證是誰,推斷他大概是一位受聘於曹府的制香專家。

4.jpg

高原醫學的奇葩

藏香是藏族民間不可缺少的日用品。一方面人們用它朝聖拜佛、避鬼驅邪,另一方面焚燒由香藥材製成的藏香,可以潔淨空氣,使人心情舒暢。二者為藏香披上了神奇的外衣。藏香氣味猛烈,焚之香聞百步外者佳。有偽者名京香,不可入藥用。

有產於打箭爐的,不如西藏所產的好。從顏色來看,有紅藏、黃藏、紫藏之分。

其他對藏香有所瞭解的人也有不少。肖騰麟在其《西藏見聞錄》中說,藏香有紫、黃二色,粗、細二種,各處皆有,只有產於巴塘者最好。朱大駿稱其親自見過黑如墨的藏香,燃之能催生,非常奇妙。

宓元良說,藏香有紫、黃二色,紫者是用瑣瑣葡萄汁合成,故色紫而性通竅,透發而上升,能發痘;黃者性下降,可催生,二者不可亂用。聞人達遠稱,藏香有綠色者,最貴,焚之嗅其煙,可清目,就是不知是用什麼草合制而成。葉明齋雲,藏香中有一種白色小丸子,焚之氣頗幽爽,系番僧所貢,不知何名,嗅其香氣,可治老人腸燥氣虛便秘,入廁時焚一二丸,效果非常好,亦可治痘。

馬少雲在《衛藏圖識》中說,藏香有紫、黃二種,真藏香焚燒後煙可淩霄,大概是因為製作的過程添加了珍寶屑,又有黑香和白香,白香也叫吉吉香,黑香也稱名香。趙學敏對此解釋說,藏香只有紫、黃二色為正品,紅、綠、黑、白諸色,皆屬他香,不多見。

受聘於江甯織造府制香的王景略有一貼得自西域的藏香配方,該配方具有與蒼術一樣殺邪治祟的功效,以其香熏後,能令人痘瘡不發、催生明目。總結藏香的藥用功效,不外乎通竅、明目、治痘、催生、通便。

從配製藏香的香藥性質來看,我們就能很容易理解藏香的藥用功效。例如:沉香降氣溫中、暖腎納氣;排草(香)祛風活血;甘松(香)祛風、燥濕、排膿、拔毒、生肌、止痛;母丁香溫中、散寒;乳香調氣活血、定痛、追毒;肉豆蔻溫中、下氣、消食、固腸;

白豆蔻行氣、暖胃、消食、寬中;冰片(龍腦香)通諸竅、散鬱火、去翳明目、消腫止痛;黃檀香理氣、和胃;紫檀香消腫、止血、定痛;廣木香行氣、解毒、消腫;細辛祛風、散寒、行水、開竅。可以看出,藏香是藏醫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些芳香藥物難以用四氣五味理論解釋藥性、說明作用機理,因而另有芳香藥性之說,概括起來有11類:芳香入脾、芳香開胃、芳香透心、芳香透骨、芳香入絡、芳香開竅、芳香燥濕、芳香辟穢、芳香散邪、芳香上行,芳香和五臟。藏香不同於其他熏香料的最明顯特點就是具有藥用功效。

雪域高原氧氣稀薄,長年積雪,寒濕較重,藏香所具備的燥濕、通竅、行氣、明目、辟穢等功效給藏民帶來了福祉,被藏民視為神聖之物用於拜佛和養生。

5.jpg

鬼斧神工的製作工藝

藏香無時無刻地伴隨著藏族人民的生活,其生產歷史已經有1000多年。藏香的配方很多,少則以兩三味香藥配伍,多則幾十味香藥。在傳統手工製作藏香歷史中,尼木縣吞巴村、拉薩西郊堆龍德慶縣、山南敏珠林寺被稱為三大傳統藏香生產地。

藏香製作過程複雜而漫長,有一定的技術含量。因為藏香主要用在宗教禮儀上,所以藏香製作過程要求以聖潔為主,否則會被認為是對神靈的不敬。                              

製作的第一道工序是先把柏樹樹幹或榆樹樹幹鋸成若干小段,去皮。在去皮的柏樹段或榆樹段中間打孔,再用一個木楔子緊緊地插上,然後把木段掛在水車的搖臂上,在水車的帶動下,這些木段晝夜不停地在鋪著石板的槽中摩擦,直到全部磨成木泥面。

在磨木泥面的過程中,要不斷往槽裡加適量的水,不讓已經磨成粉狀的柏面或榆面隨風吹散。製作的第二道工序是把已經磨好的柏面或榆面和各種香料一起搓揉。

藏香是佛前供奉之物,所以在搓揉之前要洗手和清洗器具,以延續最初的聖潔與虔誠,一方面是為了保證藏香的品質,更深層的含義是洗去內心的雜念。接下來是成型工序。把混著各種香料的木泥放入牛角擠出來。

這是製作藏香一道很關鍵的程式,要求成型的藏香成筆直的線條狀。藏香的最後一道製作程式是晾曬,只能在陽光充足但溫度不高的地方擺放,經過兩到三天的晾曬便可包裝,藏香就製成了。

藏香傳入內地後也逐漸引起了民間香鋪的注意而製作。清代後期,揚州的謝馥春就以製作藏香和頭油而獨領香業風騷。清嘉慶和道光年間,揚州出現了兩家香粉店,先是薛天賜,後是謝馥春。薛天賜以香件聞名,謝馥春以藏香和頭油取勝。兩家各擅其長,平分秋色。到了清末民初,薛天賜歇業,揚州的香粉業由謝馥春獨撐天下。  

可以說,藏香接受了全世界最潔淨陽光的沐浴,蘊含著雪域高原醉人的馨香,無聲地向世人訴說藏人虔誠的信仰。藏香早已成為西域文化的一部分,是古老佛文化中的瑰寶,無時無刻伴隨著藏族人民的生活。藏香文化,這顆雪域高原上熠熠生輝的明珠,因其古老而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無論域外塵世如何喧囂,一千多年的滄海桑田,都沒有改變藏民利用藏香的初衷,藏香製作工藝與意義始終保留著它的原生態。像無數藏傳佛教的秘密一樣,藏香文化也將在這塊神秘而古老的土地上流傳下去,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更需要我們傳承與保護。

 
文章來源:中國民族雜誌

mmv.P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祕密主 的頭像
    祕密主

    祕密主的部落格

    祕密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