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與尊重我們情緒的佛教觀點

~喇嘛的心~.PNG

第七世 竹慶本樂仁波切.jpg

第七世 竹慶本樂仁波切

你可能可以很確定的認出自己的簽名(signature),但你知道你自己情緒的特徵(signature)嗎?我們會都有,那
是我們對於某些事情,預期會有的反應。你的朋友們可能也可以認出你的情緒特徵,甚至幹的比你還好。當你開

始和你的夥伴爭吵時,舉例來說,他們可以預測事情後來會如何演變,他們知道你可能要去大力的摔上門,衝出

房子或著打電話給你的媽媽。他們知道:你會不會再吵幾天,或是馬上停止與冷靜下來。他們怎麼能知道這麼的多

?這是因為他們之前曾經看過這些反應。我們的行為對我們而言可能是自然的發生,但對於這些熟悉我們的人,

我們並沒有出乎意料。

為什麼不多花點注意力在了解我們的行為模式?我們可能有一個很牢固的財務計劃,可以讓我們買個房子,可以
付小孩的學費與我們的退休計劃,但我們卻很少下功夫在能使我們快樂的最重要資源上,也就是情緒。常常,我

們只是順其自然。

我們也許不喜歡去承認這一點,但我們是有習慣性的生物。我們有一套固定的生活方法。那就是我們如何在我們
忙碌的生活中保持簡單和方便。我們沒有必要每天去想,要走路去上班,還是搭公車或是開車。我們甚至戀愛和
處理我們的人際關系的方法都是可預測的。就像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有習慣性的想法和感覺可以讓我們情緒化
的生活保持簡單。我們不用去猜,誰要去付帳和誰要去花大筆的錢(儘管我們老是在講這個)。 我們有自己的方式
去告訴夥伴,”我現在生你的氣,不要跟我講話”,或”我現在很煩,所我沒聽見你說的任何事。”

當我們傷心,恐懼,憤怒或嫉妒,我們不用去想要如何展現出來。我們的情緒開關已經設定好了,它們被相同的
方法一次又一次的觸發,而每次都帶我們到一樣的結果。如果我們有責備的習慣,我們會去指控。如果我們有退
縮的習慣,我們會消失。如果我們有控制的習慣,我們會去威脅。認識我們的人,都可能可以預測我們的行為模
式會如何進行,但我們常常對這些過程視而不見。即使我們可以預期我們會如何反應,但那通常不會改變結果。
對於精神錯亂有一個常用的定義 : 一次又一次做相同的事,但卻期待著不同的結果。我們不同意”這個生氣”和
”這個嫉妒”是不公正的說法。我們可能不喜歡它,但我們看不出如何避免去按下這個開關。

儘管它們有這些問題,但是有情緒並沒有錯。根據佛陀的教導,情緒是”你是誰”的基本成分,是一種我們根本
的智慧與創造力的展現。當你可以與你的情緒的本質連上線,在你反應時將不會先入主的判斷。然後你可以探索
與了解你的情緒,而不會馬上對它們有所反應,再來它們就變成了智慧與慈悲的來源。你的情緒可以打開你的智
慧與你的心,它們可以帶領你超越你習慣的模式到一個新的領域。它們可以教你慷慨,耐心與勇敢。也只有當你
自己不讓自己去感受你的情緒,或是扭曲它們,它們才會造成麻煩。

當我們主要的行為模式在運轉時,我們碰到了些問題。在情緒出現的第一個瞬間,我們很快的就跑進了習慣模式
,以至我們完全錯過了第一個瞬間。它是這麼的真實可信,它好像可以告訴我們很多,但我們從來沒看到或是感
覺到它。我們已經失去了身心中最核心的清明與創造力,同時也直接跳到我們平常的展現我們瞋怒與嫉妒的模式
中。那些令人後悔的話已經說出,門也已經被摔上。

我對於我們的情緒非常有判斷力,如果我們認為它太粗糙,如果我們認為它太粗魯,我們會試著用正面的想法去
裝飾它們,使它們看起來更高尚。當我們如此加工我們的感覺,無論有意或無意,我們正試著讓他們符合我們所
熟悉的情緒特徵。但那就是另一條讓我們失去與它們的活力與智慧斷線的路。
我們情緒的訊息
當我們的夥伴傷害了我們的感情,冒犯了我們,或對我們說髒話,我們卻連我們一開始感受到的強烈情緒也無法
說的出來。那個感覺還沒形成生氣或任何堅固的情緒。在當下,我們暫止在一種純粹開闊的空間當中,在那兒所
有事都是有可能的。如果我們可以停止和維持在那樣的當下中,沒有任何回應或是評論,我們有機會與情緒覺醒
的特質連上線,同時也能傾聽它的訊息。特別在危急時的心,我們的情緒是第一個反應者,但我們結論下的太快
,就像是我們無視它們的指令。他們在試著告訴我們哪裡豆是清晰的,哪裡有緊急狀況(用這樣去洞察,那樣去幽
默--如果一切都失敗了,那在你會做下會後悔的事前離開。)如果我們不暫停和傾聽我們的情緒,我們到最後可能
就來回的跑入一幢燃燒的建築物當中。

如果我們正準備要去了解自己,更不用說其它人,我們必需要看看我們模式的下方,同時面對我們的情緒它自然
,不偽裝的狀態。當我們卡在我們習慣的情節中,那就像經歷了半天的清醒,幾乎沒有意識到這世界的光彩。我
們之中有些人可能喜歡這樣半夢半醒的狀態,所有東西都不會太明亮,太有活力,太未知。但其它人迫不及待要
自由,要把握機會看看有什麼在山的另一邊。

我們要如何從這模式中脫離開,使得我們可以自然的反應我們所經歷的?

我們沒有必要去改變我們是誰和我們做什麼。正如同佛陀所教,我們可以回到簡單和放鬆的狀態中,透過練習覺
察。我們可以從暫停與覺知我們的念頭與情緒反應開始。我們可以每次練習前進一小步,直到在當下覺醒。那就
是我們聽到音樂,並感受它的生命力,那就是我們享受大笑,撫慰我們的疼痛和痛苦,與感覺到我們敞開了心。

每個人的情緒特徵都不一樣,但我們共同分享活著的經歷。我們全部知道愛,恨,希望,恐懼,自我中心與利他
所帶來的歡樂與悲傷。我們也全都知道生命儘管有很多的挑戰,它都是珍貴的。所以,這就說明了去看看自己的
生命,儘可能的去找出方法讓它有意義,與快樂。畢竟,我們不會把錢丟掉,也不會把藝術品丟到垃圾桶。我們
花很多功夫在照顧自己的私人財產,我們最有價值與被誤解的資源就是我們的情緒。要從這些造成我們不開心關
系中解脫出來,我們只要尊重與接受我們的情緒,每個當下,和願意與它們合作。


*註:(譯者加入)
“emotion(情緒)”這個字,在佛學與平用所指的意思,大至來講是差不多的,但還是有一些值得注意的不同。這
二個字都在描述我們心被某些感覺影響的反應,而不同的是,在認知的功能方面。在佛教的觀點,情緒常是指”
引起煩惱的情緒”,或是心被折磨的狀態。這不只包括了我們日常的,混亂的情感體驗,也包含了我們的苦因,
也就是貪,痴,瞋。
---那瀾陀菩提佛學 課程 111

接受與尊重我們情緒的佛教觀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祕密主 的頭像
    祕密主

    祕密主的部落格

    祕密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