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和外道的差別·皈依·見·修·行·果
無垢光尊者在《如意寶藏論》中說,佛教和外道有五種區分方法:
選自《入菩薩行論》索達吉堪布講解
一、 皈依。佛教皈依的是佛、法、僧三寶。
而外道皈依的是遍入天、大自在天、上帝等。這些並不能讓人了脫生死。
所以皈依三寶是基礎,我們以後區分佛教和外道時,首先要以皈依來分。
二、見解。見解有暫時和究竟之分,佛教的暫時見解就是四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有漏皆苦、涅槃寂滅,最究竟的見解,
是遠離四邊八戲的大空性。
而外道根本沒有這種殊勝的見解,雖然有些竅訣暫時可以壓製煩惱、痛苦,但無法從根本上斷除。
三、修行。佛教有三十七道品的修行方法,可依之次第修持大悲空性。而外道只能暫時修持制止分別念的禪定,並沒有如是殊勝的修法。
四、行為。佛教是遠離貪嗔痴以及損害眾生的行為,而外道經常損害眾生,也不能脫離貪嗔痴的行為。
五、果位。佛教是聲聞緣覺、菩薩、佛陀三解脫,而外道沒有如是的解脫,只能流轉於輪迴當中。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普賢上師言教》
華智仁波切著
索達吉堪布譯
一、皈依佛之後,就不能再頂禮所謂輪迴中的世間天神,也就是說,不能把那些自己還沒有擺脫輪迴痛苦的自在天、遍入天等外道天尊,以及地方神、土地神等世間大力鬼神作為後世的皈依處,而對他們頂禮供養等。
二、皈依法以後,必須斷除惱害眾生之事,盡己所能防微杜漸,努力做到連夢中也不損害眾生。
三、皈依僧之後,不可以與外道為友,也就是不能與不信仰佛教及導師佛陀的外道種姓共同交往。在藏地雖然沒有真正的外道,但侮辱詈罵上師、詆毀褻瀆正法,以及誹謗密宗甚深法門的人也與外道相同,絕不能和他們親密接觸,友好往來。
……一旦放棄了皈依三寶,那麼即使修持何等高深莫測的大法也不能列入佛教徒的行列中,如阿底峽尊者說:“內外道以皈依別。”
儘管在外道中也有依靠禁忌惡業、觀修本尊、修持風脈等而獲得共同成就的,但是因為他們不知道皈依三寶,結果與解脫道也就有千里之遙,致使永遠不能從輪迴中解脫出來。
阿底峽尊者對於浩瀚如海的顯密正法無所不知、無所不見,可是他老人家考慮到對於初學者來說首先必須將重點放在皈依上,於是在所有的法會當中,唯一宣講皈依,由此而被人們稱為“皈依班智達”。
……正如經中說:“何人皈依佛,彼為真居士,何時亦不能,皈依其它尊;皈依於正法,遠離惱害心;皈依聖僧眾,不應交外道……”
慈誠羅珠仁波切在《藏傳佛教簡介》中說:
順帶介紹一下苯教。很多居士認為,苯教也是佛教。其實,苯教本身不屬於佛教,是藏地的一種原始宗教。
苯教可不可以學呢?當然可以。每個人的根基不一,信仰不同,只要你願意,學任何一種宗教都可以,這一點佛陀也不排斥,更何況是我們呢!但不能把苯教當作佛教來學,這是錯誤的。如同儒教、道教不是佛教一樣,苯教也不是佛教。
雖然苯教寺廟的某些上師、僧人也在修學佛教,包括大圓滿等法,但這是他個人的事情,不能代表該教派的本質。這一點大家一定要分清楚。
有些苯教的上師會說:「苯教和佛教是一樣的,你學哪一個都可以。」實際上,苯教和佛教有一個非常關鍵的不同之處,就是它沒有皈依佛教的三寶。苯教如果皈依佛教的三寶,那就是佛教,否則就不是。如果能通達分辨的標準,問題也就很簡單了。
據歷史記載:像漢地的道教一樣,在佛法還沒有傳到西藏之前,苯教就已經存在了。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以後,其中一部分人皈依了佛教,另一部分人仍然保持原有的信仰,這就是如今苯教的源頭。
既然苯教不是佛教,那麼苯教能解脫嗎?也許會有他們自己所說的解脫,但絕不會有佛教所講的究竟解脫。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不會錯亂。除非是前一輩的苯教上師修持佛法,證悟後將修法傳播下來,因為他的修證是從佛法而來,故而他證悟的成就會有佛教的境界。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 精進波羅蜜多品
舍利子。若於世俗外道典籍而不遠離。我則說為■諍根本是佛法難。
《優婆塞戒經受戒品》
若歸佛已。寧捨身命終不依於自在天等。若歸法已。寧捨身命終不依於外道典籍。若歸僧已。寧捨身命終不依於外道邪眾。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四》
謂若菩薩於一切處。常離惡知識亦不至惡國。復不親近修習外道典籍。於一切處而常遠離世間利養供給等事。及余煩惱等障菩提道者而悉除遣。即起對治破壞之法。是為菩薩善能遮止魔業。
《優婆塞戒經》
北涼中印度三藏法師 曇無讖 譯
名義菩薩品第八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說,菩薩二種,一者、假名菩薩,二者、實義菩薩。雲何名為假名菩薩?"
"善男子,眾生若發菩提心已,樂受外術,及其典籍,持諷誦讀,即以此法,教化眾生。為自身命,殺害他命。不樂修悲,樂於生死,常造諸業,受生死樂,無有信心。於三寶所,生疑網心。……是名假名菩薩。"
《大方廣如來秘密藏經》
佛言。迦葉。如汝所言。
若有眾生起念如來思憶如來觀緣如來。
是等一切悉皆當得涅盤果證。大德迦葉。白言。世尊。
如我解知佛所說義。寧於如來起不善業。
非於外道邪見者所施作供養。何以故。
若如來所起不善業當有悔心。究竟必得至於涅盤。
隨外道見當墮地獄餓鬼畜生。
佛言。迦葉。如汝所言。迦葉。
設有人天罵赤栴檀。以手打搥速撩棄地。迦葉。於意雲何。
如是人者有何等香。迦葉白言。
而是人者有栴檀香。如是迦葉。
若有眾生眼見耳聞及口宣說於如來者。當知是人有解脫香。
迦葉。有人執把於糞污已。
以諸伎樂一切眾華而供養之。如是人者有何等香。迦葉白言。世尊。
是人唯有糞穢臭惡。
如是迦葉。其有親近恭敬供養諸外道者。當知是人亦復如是。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卷中
大唐至相寺沙門釋智嚴譯
復次世尊。若修行菩薩。習學世間外道疏論。捨棄大乘深義。讚揚外道所說。若見有人明閑外論。樂說聽聞稱美為德。是時會中有諸天眾。心樂聽聞大乘法故。來赴道場。既聞所說外道疏論。心生懊惱而還本宮。發如是言。此善男子今已滅法如來善教。如是修行菩薩於法棟梁。何故翻教世間外論。樂戲論故。
棄舍大乘。何以故。諸佛如來為甚深法故。成等正覺。不因世俗外道戲論。成就菩提。世尊。是等修行菩薩。學說外道種種言論。而乃覆藏如來佛法。如是之人於佛法化成等正覺專行斷滅。世尊。此是修行菩薩第九障覆蓋甚深佛法讚揚外道戲論魔鉤。
印光大師的開示:
三歸者(歸、亦作皈、皈字從白從反、取其反染成淨之義、),一歸依佛。二歸依法。三歸依僧。
歸者歸投。依者依託。如人墮海,忽有船來,即便趣向,是歸投義。上船安坐,是依託義。生死為海,三寶為船。眾生歸依,即登彼岸。
既歸依佛,以佛為師。從今日起,乃至命終,不得歸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既歸依法,以法為師。從今日起,乃至命終,不得歸依外道典籍。
(法、即佛經、及修行種種法門、典籍即經書也、)既皈依僧,以僧為師。從於今日,至命終時,不得皈依外道徒眾。
(增廣·卷四·為在家弟子略說三皈五戒十善義·P908)
若已皈依三寶,仍信仰外道,尊奉邪魔鬼神,雖日日念佛修持,亦難得真實利益。以邪正不分,決無了生死之希望,其各凜諸。
(“皈”、“歸”二字通。)
(三編·卷四·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P1247)
根讓上師對內道與外道概念的開示:
阿彌陀佛!很高興給我們的佛弟子們講一些有關佛法上的真理,今天主要講的內容是皈依和發心。首先我們要知道,所有的人類,一部分是有信仰的,一部分是沒有信仰的,據聯合國2000年的統計報告,世界人口大約有62億左右,有宗教信仰的為48.7億人,占世界人口總數的78.5%。其中,信仰基督教的有20.5億人,占世界人口總數的33%;
信仰伊斯蘭教的有12.4億人,占世界人口總數的20%;信仰印度教的有8.4億人,占世界人口總數的13.5%;信仰佛教的有3.7億人,占世界人口總數的5.9%。而沒有信仰的人為13.3億,占世界人口總數的21.5%。
當然,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在成長過程中,接觸到的文化和教育不同,他的思想觀念、做人的標準,對人對事的看法都不一樣,所以,有的有信仰,有的沒有信仰。而那些沒有信仰的,基本上就是信仰自己,不管是做人也好、做事也好,只相信自己的看法,處處自以為是。而那些有信仰的,依各人所在的地域文化、思想教育背景不同,又有不同的宗教信仰。
從古至今,在這個世界上,出現過很多這樣那樣的宗教,除了前面講的四大宗教以外,還有錫克教、猶太教、地方原始部落宗教以及新產生的宗教,再加上各種主義與哲學信仰,可謂繁複多樣。比如2500多年前,我們的佛陀住世時,僅僅一個印度,都有成百上千個不同的信仰。就我們所在的中國,也有很多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宗教。
可是,儘管有這麼多的宗教和信仰,今天要講的是我們信仰的佛教,也就是,信仰我們最偉大、最尊貴的佛陀——本師釋迦牟尼佛。
外道與內道的區別
作為佛弟子,我們首先要知道,外道與內道的區別,這個很重要。
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的宗教和信仰,我們把佛教以外的信仰都稱為外道,而把佛教稱為內道。需要注意的是,這並不是說外道不好,只有內道才是好的,不是基於這樣一個分別心來作的劃分,而是因為幾千年來,這個世界上出現的宗教和信仰太多,而且新的信仰、新的宗教層出不窮,為了分清楚佛教與其他宗教內在特質的不同,所以才作了這樣的鑒別。
我們信仰的是佛教,首先應該知道這個區別在哪裡,然後再去皈依,發菩提心,去信仰佛教,那就很好了。總之,信仰是非常慎重的事情,尤其是信仰佛教這樣的人生大事,絕對不能當做兒戲,否則,既騙了佛陀又騙了眾生,更騙了自己。因此,信佛之前要分清外道與內道的區別。
絕對不是我們講到佛法的時候,就要給人增加一種分別念,自贊毀他,讓大家相互攻擊。佛教最講平等與和諧,這樣的事情,我們作為一個佛教徒,絕對不會去做的,所以我在這裡首先強調這個問題。
那麼,所謂的信仰是什麼呢?
又從何而來呢?人類的生活有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信仰講的是精神層面。當人來到這個世界以後,不管是信仰外道,還是信仰內道,甚或沒有信仰,都會有自己的精神信念,這種信念由何而來呢?人人與生俱來就有一種分別念,首先就是你、我、他這樣的概念,有了自他的分別,就有了個人的欲求,而且隨著成長一天比一天增盛,對自己的生活也好,對自己的工作也好,一切都沒有一個滿足的心,所謂欲壑難填。
有的人拼命地追求物質上的生活,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滿足自己的慾望;有的人拼命去追求精神上的寄託,來充實自己的這種需求。當今社會大部分人追求的都是物質上的滿足,可是到最後,縱然你成效斐然、腰纏萬貫又怎麼樣呢?追求到的再多,我們的心也總不會滿足!所以,信仰從信念而生,所有宗教都是由此而建立的。
同時,我們現在講到,無論是有信仰的還是沒有信仰的,無論是外道還是內道,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每個信仰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首先講外道,他們有自己的見解和修行方法,並以這些來規範自己的行為,通過修煉得到一個相應的果位,從而獲得自我滿足與完善。
比如說今天的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等等,他們都有自己的這樣一套方法,詳細的這裡就不講了。同樣,我們今天要講的是內道——佛教,也有自己的一套見、修、行、果的方法,通過修煉達到真實究竟的本際。
實際上,佛法中講到,不管是物質上的追求也好,還是精神上的追求也好,它的本質與究竟超越了精神和物質的層面,本來就是圓滿具足的,勿需另求滿足,這就是智慧與空性結合的境界,那是我們佛教要達成的終極真理,但是今天還沒有到講這個的時候,以後將逐步介紹。
由於眾生的根器、意樂、煩惱不同,所以佛陀慈悲地應機施教,根據不同的根器,對應眾生無量的煩惱,宣說了不同的法,這就有了八萬四千法門,無論你修哪一個法,都可以成就。但是總的來講,我們藏地尊為第二尊佛的鄔金蓮花生大師,他把所有的佛法歸納為九乘次第,即:聲聞、緣覺、菩薩三乘為招引出離外三乘,事、行、瑜伽三乘為苦行明覺內三乘,瑪哈、阿努、阿底三乘為隨轉方便密三乘。
小乘包括聲聞和緣覺,大乘有顯宗和密宗之分,顯宗就是菩薩乘,而密宗包括事部、行部、瑜伽部外密三部,以及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大圓滿無上密法內密三部。而且,聲聞、緣覺乘有他各自的見、修、行、果,菩薩乘同樣如此,乃至密宗的外密和內密,都有各自不盡相同的見地和修行方法。
正是由於次第不同的原因,見解深度也有差別,所以修行方法上也有所區別,由此導致所獲得的果位相對來講也有所區別。那麼,這個區別是什麼呢?
修學小乘佛法得到的果位是羅漢果;而修學大乘佛法,無論是大乘顯宗還是密宗,在所證的空性方面沒有區別,故所得到的果位也沒有區別,其果位就是法身佛,但是,能證的智慧與方便,顯密還是有差別的。
以上講了內道大小顯密的次第,及在見、修、行、果方面的大致差別。那麼,內道與外道的區別是什麼呢?首先,見解方面就有很大的區別,其次,修行的方法也有區別,由此得到的果位就完全不一樣。
儘管內道與外道有許許多多的不同,但總體來講,最根本的區別在於皈依。
一方面,我們佛教講緣起性空,而有些外道也講空性,包括現代科學,也涉及到一些空性觀念,比如,現代科學認為:“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組成的,而原子又由原子核與電子組成,原子核又由質子和中子組成,質子中子又是由更小的基本粒子組成的,正是這些基本粒子架構了宏觀世界的物質萬象”,這種觀念就比較接近小乘的法空觀。
再進一步,現代理論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早就斷言:“所謂物質、世界、時間和空間,只不過是人類的幻覺。”
這種觀念就更加接近大乘佛法的空性思想了。另一方面,我們佛教提倡廣大平等的慈悲心,有些外道也同樣提倡慈悲心,比如,怎樣累積自己的福報資糧,怎樣寬恕他人、善待他人、做對社會有用的人等等。儘管很多地方也有這些共同點,可是,內道與外道最根本的區別就是皈依!
皈依了佛、法、僧三寶,就可以稱為內道信徒,可以算信仰佛教。當然,更詳細的或者對佛教徒更高一點的要求,也就是信仰並遵循四法印真理,那就是真正的佛教徒了。如果你不接受四法印的真理,那隻能算一個相似的佛教徒,而非真正的佛教徒。當然,關於皈依,除了四法印的道理以外,還有其他更深入的內涵,我們將在後面慢慢地講到。
佛教和外道的差別 摘自《慧燈之光一》
如果從廣的角度來講,外道和佛教的見解、修法、行為都不一樣,最後獲得的結果也有很大差別。但最關鍵的差別,就是皈依三寶的稱為佛教,不願皈依三寶並具有其他信仰的稱為外道。
外道雖然也講了一些空性,但是,他們講不出緣起性空的空性。他們所講的空性,只是一些很粗大的空性,不是顯空無別的空性。比如說,有些外道也說,現在我們眼睛看到的、耳朵聽見的那些東西是如幻如夢的。但是,他們講的大部分空性,都是不承認現象的單空,這既非龍樹菩薩等所講的單空,也非無著菩薩等所講的明空無別的空性。他們的空性就是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如同人的頭上沒有角之類的空性,佛教並不認為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空性。外道講的空性就是這麼簡單。
這是正規的外道,也就是釋迦牟尼佛住世時那些外道的見解。後來伊斯蘭教侵入印度,那爛陀寺和木扎莫西拉(戒香寺)等佛教最重要的基地被毀壞,有些佛教的教證、理證逐漸被一些外道吸收利用,所以,現在的外道經典裡也摻雜了很多佛教的東西。但無論如何,迄今為止,沒有一個外道能夠抉擇人無我以上的空性。
總之,佛教與外道最重要、最關鍵的差別就是:佛教是皈依三寶的,外道是不皈依三寶的。
所以,想學佛首先就必須皈依三寶。佛教並不要求所有的眾生都皈依三寶,但如果要學佛、要修佛法,就要皈依三寶,不皈依三寶就是在門外、道外,就不能稱之為佛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