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擦擦一詞的來源

~喇嘛的心~.PNG

擦擦一詞的來源

擦擦一詞的來源主要有三種說法:其一,源於古代印度中、北部方言,藏語對梵語的音譯,至今在中國西藏、青海、四川、甘肅等省

(自治區)藏區還沿用;其二,源於製作擦擦時發出的音響,為擬聲字;其三,藏語"薩"或"洽"就是土,至今通用的"擦擦",

本應該做"薩擦"或"洽擦",即泥擦,似乎更接近原初。

總之,擦擦是指一種用凹型模具捺入軟泥等材質、壓制成型脫範而出的模制小型佛像、塔。

絕大多數擦擦是由一、二件模具壓制成型脫範而出的,是為常例;亦不排除變例,即由幾件模具在同一塊泥上,經多次壓制成型的一種特大型的擦擦。此種擦擦尺寸較大,存世量較少。

根據"擦擦"一詞的第一種來源說,即古印度中北部的方言,意思是"複製",指一種模制的泥佛或泥塔。

藏地發現的早期印度風格的擦擦多由紅色陶土塑成,邊緣不規整,胎泥外溢,圖案以神降塔、吉祥塔和菩提塔居多,且大都印有般若經咒。

此後,藏地自身也開始製作擦擦,內容、題材逐漸增多,藏文的六字真言由藏文轉寫的梵文經咒取代。大約在13世紀以後,隨著藏傳佛教在內地的傳播,藏式擦擦又傳入杭州、北京等地。漢地及以往書面語稱之為"模制泥佛像"或"拓模泥像"等。

原初,擦擦一詞僅用來表示佛塔,後來才衍生出佛像。大者盈尺,小不足半寸。以浮雕為多,圓雕為少,塔擦除外。

藏地原習慣專稱浮雕者為擦擦,漢地及以往書面用語稱"模印泥佛"、"脫模泥佛",東北、內蒙俗稱"板兒佛"、"佛瓦",

北京一帶習種"泥餑餑"。此外還有"泥塔模"、"泥塔婆"等等,稱謂極雜亂,總之諸稱謂均為"擦擦"的各種說法。

如今,凡是用凹型模具磕制的泥質小佛像、塔,不論浮雕或圓雕,只要屬於藏傳佛教系列,均以擦擦稱謂一概而論,似已約定俗成。

藏傳佛教僧俗製作擦擦的目的在於積攢善業功德,並將其視作消災祈福的聖物,多用於佛像及佛塔的裝藏。

有些則直接置於寺廟,修習的岩窟或"擦康","門塘"內,還有的堆放在山頂和路口的馬尼堆處,與風馬旗、瑪尼石刻和經幡在一起,受到信眾的頂禮膜拜。除以上的供奉方式外,還流行將擦擦安放於隨身佩帶的嘎烏之內,以便隨時隨地觀想禮贊。

此外,過去西藏地方政府四品以上的官員,還把盛有擦擦的嘎烏戴在髮髻中,以作為官位元等級的標誌。

擦擦從工藝上可分為單面模具製作的浮雕和雙面模具製作的圓雕。形制大致有兩類:一是塔形,其上有佛像及各種變相;二是磚形,印有佛像和經咒。在色彩上又分為素泥、設色、泥金或二者兼具,此外尚有風乾與火焙之別。從成分上看,擦擦的類別也較多。

一般是用最普遍的泥土,考究的則用阿嘎土或摻有香灰、紙漿的泥土製成;另一種是用泥質藥漿或藏藥炮製而成的"藥擦"。

除此之外,還有將自己的上師、父母及親友的骨灰,遺物與土混合製成的擦擦,以期消除罪業,或者表示將身體供奉於佛,類似唐代的"善業泥"。

擦擦是從古印度石板塔腹內置放聖物的風俗演變而來的藏傳佛教藝術品,其題材大多為諸佛、菩薩等造像和佛塔、經咒。

諸題材製作成的擦擦均符合最基本的藏傳佛教儀軌。被藏傳佛教僧俗視禳災祈福的宗教聖物,不可褻瀆。

圖為是正確的老擦擦模

擦擦一詞的來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祕密主 的頭像
    祕密主

    祕密主的部落格

    祕密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