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支供養
七支供養 (梵語[1]:सप्तविधानुत्तरपूजा,Saptavidhānuttarapūjā;藏語:yan lag bdun),又稱七支行願,大乘佛教術語,源起於普賢菩薩法門。漢傳佛教為普賢十大願王[2],源自於《華嚴經》,而藏傳佛教則以七支供養為主。在藏傳佛教中,七支供養是由龍樹、寂天傳承,經阿底峽傳入西藏,是很重要的前行法,所有宗派在修法之前,都要誦唸七支供養儀軌,也是僧侶每日的功課。
七支供養包括了:
頂禮(vandana)
供養(pūjana)
懺悔(deśana)
隨喜(modana)
請轉法輪(adhyeṣaṇa)
請佛住世(yācana)
迴向(nāmayamī)
另一版本為:禮拜(vandanā)、供養(pūjanā)、懺悔(pāpadeśanā)、隨喜(anumodanā)、勸請(adhyeṣaṇā,請佛說法及住世)、發願(bodhicittotpāda)、迴向(pariṇāmanā)。
七支供養偈頌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於未來一切劫,讚佛甚深功德海。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恚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
所有禮讚供養福,請佛住世轉法輪,隨喜懺悔諸善根,迴向眾生及佛道。
怎樣進行七支水供?
https://benleehk168.pixnet.net/blog/post/222188026
水供的意義與功德(如法水供一次相當於念誦阿彌陀佛100萬遍功德!)
https://benleehk168.pixnet.net/blog/post/222185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