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無私,兼管善惡與陰陽壽命
城隍(城隍爺、城隍爺公、城隍老爺或城隍尊神),城隍原意是「城牆」與「護城河」的意思,後來演變為城池的守護神,是負責陰間司法的第一關卡,有如今天的地方首長,維繫著整個地方的安危。
城隍爺是一位公正無私的人,他們有任期制,所以每位城隍爺可以攜家帶眷來城隍廟任公職,在古代廟後方都還有長官宿舍和後花園呢!城隍爺也因任職地點不同,有等級之分,在京都的城隍爺封為「承天鑒國司民昇福明靈王」,府城隍爺是威靈公的地位,住在州的城隍爺封為「靈佑侯」,住在縣的城隍爺封為「顯佑伯」,顯示各級城隍爺、廟也有不同的身份與地位,有趣的是這一層封號中,很類似封建制度下的「王、公、侯、伯、子、男」的封號。
城隍專司人間善惡之記錄、通報、死者亡靈審判和移送之職。現被人供奉於廟宇稱為城隍廟。城隍的崇拜盛行於大中華地區、越南、朝鮮半島,也見於其他地區的華人、越人、朝鮮人聚居地。其聖誕日每間城隍廟的城隍都不一樣。如霞海城隍是五月十三日聖誕。
「城」為城牆、「隍」為護城河;傳說中城隍爺與地方官是分陰陽二世界來治理事情,所以過去,新上任的地方官員,一定先到城隍廟向城隍爺祭拜,請求城隍爺一起協助地方政治事務,可見城隍爺的地位極高。
城隍爺的前身為水庸神,兼管陰陽的神祇,也是中國神話中守護城池的神。傳說中水鬼在陰間的地位是很低的,一定要找個活人把他拉進水裡當替身,要不然他就要在又冰又冷的水裡面,不能重新投胎做人。土地公知道在台灣的嘉義紅毛埤附近的水裡有個水鬼寧願在水裡受苦,也不肯把人抓下當替身,所以土地公向閻羅王報告此事,閻羅王很感動的說,很少水鬼會這樣做,這種好心腸實在太難得,應該嘉獎,閻羅王把這件事告訴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就封水鬼為城隍爺,讓他管理大鬼和小鬼。
城隍的宗教觀念源自道教,其後與儒教結合相互影響。最早記載城隍的是《周易》:「城復於隍,勿用師」。最早祭城隍只築土壇,無廟無像。正如《鳳山縣志‧祀典志》所載:「城隍廟無專祭,而水旱、疾疫必禱之,致敬、宿齋必告之;故立之廟,使神有所憑依也。」。設置城隍廟祭祀,大抵從道教成為民間信仰才出現。
城隍崇拜可追溯到周朝,是除夕要祭祀八個神之一——水庸。據《禮記》所載,古代天子祭祀「八蜡」中的「水庸」,解釋為「水者隍也,庸者城也」,故一般認為此為祭祀城隍之始,但此時的八蜡之祭應僅由天子祭祀,與後世城隍信仰情況不太相同。
由漢代開始,城隍的祭祀活動不斷提升,各地人民更尊封已死功臣或英雄豪傑為城隍,其中有霍光與紀信等。
相傳三國時代的吳國曾建城隍廟;另在《北齊書‧慕容儼傳》記述,北齊大將慕容儼就曾於郢城拜城隍神祠而戰勝了南梁敵軍,為正史最早的明確記載。而《隋書‧五行志》記載:「梁武陵王紀祭城隍神,將烹牛,忽有赤蛇繞牛口。」由此可知,在南北朝的城隍普遍為民間信仰。
唐代城隍信仰大盛,各地廣為建廟,並已出現求晴祈雨、招福避禍、禳災諸事的祭城隍文。撰文的不乏著名人士,其中有:韓愈、杜牧和李商隱等,其中最早的是張說所寫於開元五年(717年)的〈祭城隍文〉。
到了宋代,由於祭祀城隍列入國家祀典,故城隍廟普及各府、州和縣。北宋歐陽修所寫的祭城隍文:「雨惟神有靈,可與雨語,吏竭其力,神祐以靈,各供其職,無愧斯民」,顯示了當時官吏們對城隍的敬重和互賴關係。而這時的城隍神也開始世俗、人格化,有些信徒開始將一些歷史名人尊奉為城隍。
其後元朝,除在元大都(今北京)建城隍廟外,更封城隍為「佑聖王」。
到明太祖朱元璋時,對城隍特別崇敬,曾親詔劉三吾:「朕設京師城隍,俾統各府州縣之神,以鑒察民之善惡而福禍之,俾幽明舉,不能倖免。」明太祖更冊封京師、府、州、縣四級城隍,各級城隍神都有不同爵位和服飾,各地最高官員需定期主祭。明太祖曾下令各級官員赴任時,向城隍宣誓就職. 城隍有階級之分,洪武二年(1369年),封京都金陵城隍為「福明靈王」,汴、濠、鳩、和、滁等州朱元璋「龍興之地」城隍亦封為正一品王爵。其餘城隍各賜爵位:府城隍為「二品威靈公」、州城隍為「三品靈祐侯」;縣城隍為「四品顯祐伯」。
不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即取消城隍之爵位,僅稱為某府、州、縣、城隍之神。
明朝以後,民眾一般把城隍歸為下列幾類:都城隍(公爵,威靈公):掌管省。府城隍(侯爵,綏靖侯):掌管府。縣城隍(伯爵,顯佑伯):掌管縣。
及至清代,城隍祭祀同樣列入祀典,城隍的地位更崇高。但凡新官到任前需到城隍廟齋宿;上任日,更需在城隍前完成祭禮才能就任。由此觀之,城隍的職能隨時代變遷,已由起初有求必應的神明轉變為地位超然的國家和地方守護神。
守護神:守護城池、國家。
司法神:主管生人亡靈、獎善罰惡、生死禍福和增進幸福利益等等。
城隍在明清以後,成為一個神的官職,類似於人間的知事,而不是單一的一尊神明。都城隍為省級行政區所奉祀,相當於陰間的巡撫。府城隍相當於陰間的知府,縣城隍相當於陰間的縣令。各地的城隍由不同的人出任,甚至是由當地的老百姓自行選出,選擇的標準大抵是「正直聰明」的歷史人物。
古代教人做官的黃六鴻《福惠全書》寫道,新縣官蒞境:「於上任前一日,或前三日至城隍廟齋宿」以便在夢中請教境內是否有懸而未決的冤案。
有些神明雖不稱城隍,但卻有城隍的性質與職能,如福建省泉州府惠安縣的青山王爺與福州府的五福王爺,其廟就配奉有判官、陰陽司、范謝將軍等。
上海三大城隍:老城隍霍光、二城隍秦裕伯、新城隍陳化成。
東南三大城隍:蘇州城隍春申君黃歇、杭州城隍文天祥、上海二城隍秦裕伯。
知名城隍:北京城隍楊椒山、福州城隍陳文龍、福建省都城隍周苛、柳州城隍柳宗元、蘇州城隍春申君、邕州城隍蘇緘、南昌城隍灌嬰、紹興城隍龐玉、曲沃城隍申生、濟南城隍鐵鉉、鄭州城隍紀信、和縣城隍范增、谷城城隍蕭何、杭州城隍周新、台南小南門城隍朱一貴。
在臺灣,許多中國大陸原鄉的城隍,得到本省人的虔誠香火,立廟奉祀:如安溪城隍、霞海城隍等。另如惠安人信奉的青山王,亦有城隍職能。
在臺灣,雖然臺北的省城隍廟的城隍稱為「省城隍」,但在1891年,清朝官方即升格新竹城隍廟的城隍為省級的城隍。此外,臺南市的臺灣府城隍廟,以其為最早之官建城隍廟,並且台南為明鄭王朝之首都,故亦號稱省城隍等級的「威靈公」。三廟信徒各以其歷史為榮,自認所奉之城隍爺位階最高,頗見爭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