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景風居士的寶貝經】
在我國流傳的經,都是從印度文翻譯過來的。如《楞嚴經》沒從印度傳來時,智者大師(天臺宗的開山祖師)聽到這部經的名字,就每天向西方朝拜,希望這部經能儘快傳到中國來。而在當時寺院中流傳的各種大藏經中(如《磧砂藏》、《龍藏》、《大正藏》等)不但沒有「中陰救度法」這部經,甚至連名字孫景風居士也沒聽到過。在翻譯這部經的三十年前,孫景風居士歸依了金剛上師諾那尊者。……(中略)後來孫景風居士又拜了個蒙古師父叫寶堪布上師。寶堪布上師告訴他,有一部密而又密的寶貝經,就是現在講的這部《中有教授聽聞解脫密法》。但在當時寶堪布上師秘密得連經名也不肯說,並告訴他只要聽過七遍的人不必修也能成佛。孫景風居士聽了之後疑惑不解:哪有這麼便宜的事?不要修就可以成功,恐怕沒有。大概是寶堪布上師騙騙我的,其實不是。……(中略)
寶堪布上師秘密的不肯講經名,並不是保守,而是因為尊重之故。恐怕輕輕易易地告訴大家,人們不重視,反而等閒視之了。比如我們講明心見性,說:「見性不難,明心也很容易」。一些人聽到後覺得這麼簡單,就不注意、不尊重、輕輕易易地放過去了。其實見性是不難。前面講了,所謂「性」者就是我們見聞覺知的能量或性能。眼睛能看見東西,耳朵能聽到聲音的功能就是我們的佛性!沒有什麼稀奇,很容易。但一些人聽過以後不當一回事,這個耳朵進去,那個耳朵出來變成耳邊風了。古人則不然。他就是不知道,而一但聽到:「就是這個!」他馬上很珍惜,綿綿密密地保護它,時時刻刻不放鬆。我們現在的人以為「這個」並不稀奇,還有些人也沒福去想、去接受,還懷疑說:「這個是佛性?假如這個是佛性,我怎麼沒有得神通呢?」唉!他並不知道僅僅是聽到一點消息,還沒有把色身世界都化空,還沒有真正的親證。要把色身、思想、世界、虛空都粉碎無餘才行。但只化空一次還不行。因為多生歷劫的習氣深重,不是這一下就行了。當然也不能說死,也有大根器的再來人,一下子就能到底,就能成功。但這種人很少很少。
所以,針對修行,佛在《楞嚴經》中說:「有兩種修法」(《楞嚴經》是部寶經,講得很詳細。)一種修法是:「理屬頓悟,乘悟並銷」。就是瞬間懂得了見聞覺知之性就是我們本來面目的道理,乘開悟的時候一切都銷光殞盡,神通大發。這種人縱然有,但少而又少。都是頓悟漸修的多,即《楞嚴經》中講的另一種修法,「事非頓除,因次第盡」。「事非頓除」是指在事上要漸漸地修習,把多生歷劫的習氣一點一點除光。即「無明分分破,法身分分證。」證到圓滿時神通會自然大發。「因次第盡」的意思是要慢慢的一步一步的修證。所以禪宗人說:「理雖說頓悟,妄情難以覺除。」妄情就是指我們執著虛妄的情知情見,我知我見。這些一下消除不了,要慢慢來消除。換言之就叫歷境練心。我們剛剛懂得了一點道理,不可能馬上發神通。懂了理之後要按這個理去實修實證才是最重要的!要在境界中磨鍊自己,要常需覺察,損之又損。把執著的習氣和貪、瞋、痴三毒除光消盡。等到習氣一毫都沒有了,那就成道了。所以說我們要成道,種種方法都有。有頓悟的、有漸修的,就看你如何來承當。如果習氣不改,承當不了,到生死關頭怎麼辦呢?就要靠「中陰救度法」來救度!
孫景風居士在翻譯本經的二十多年前就看到了一本書叫《中有聽聞解脫密法》,是英國牛津大學教授伊文思博士和喀齊達瓦桑杜喇嘛由藏文翻譯成英文。後又由中國的張蓮菩提妙定居士根據英文本翻成中文。再後來又見到一個版本是趙洪鑄居士根據英文本翻譯成中文,但中文是四字一句的偈文。偈文就像詩、頌一樣,比張妙定翻譯的要高一籌。但因為要押韻,所以意思就有點出入。這本書的藏文名字叫「巴多脫卓」(又名「西藏度亡法」)。「巴多」意為中有,就是前身已壞,後身未成當中的陰身。「脫卓」就是讓中陰身聽到教義後可以得到解脫,即聽聞解脫之意。……(中略)當孫景風居士看到翻譯的這兩種版本時,知道確實有這麼一本書,但藏文原本還沒有見到。他非常感慨:「這本書在傳到素有大乘佛教之稱的中土之前,竟先傳到了西歐!」目前歐美許多國家都在研究佛法,他們有許多高級知識分子看了佛經之後,與基督教的《新、舊約全書》(即聖經)相比,覺得佛經講得很圓融,非常好。所以很多人都改信了佛教。可見一切法的弘揚都需要時間因緣。這本書既然已傳到歐美,就沒有必要再守秘密了。現在我們能看到,總算大家有福氣。……(中略)而張、趙兩居士的翻譯,先從藏文譯成英文,再從英文轉譯成中文。所以孫景風居士推想:縱然用同一原本,如果用直譯法或用義譯法,或直譯與義譯兼用,即使是一個人前後翻譯尚難盡同。何況是經過兩次轉譯呢?!難免有些錯文略義。最好能看到藏文原本,按原文翻譯成中文,可以使內容更為充實。由於孫居士精通藏文(在本書裡他說粗知藏文,是謙虛),所以他想得到藏文原本再核對一下。他有這個志願,想得到這部經的原文又得不到,像有個東西埋在心中一樣,耿耿於懷。
「有志者事竟成!」在寶堪布上師圓寂後,整理他經篋的時候,竟然發現此寶經的原文。孫居士如獲至寶,總算圓滿了多年的願望!全經是手抄本,不是印刷出來的,因為這部經是由蓮華生大士寫在梵頁上(西藏或印度的經都是寫在菩提樹的葉子上,叫梵頁)。原本內容要比英譯本多,共有十四種名目(這些名目後面我們再講)。如書中的「答卓咒本」,有很多咒(書後都附有),可以使中陰身從痛苦的罪業中解脫出來。這些咒在張、趙兩居士的譯本當中僅有其名。還有「解業集頌」,是解除業障的頌文。頌文就等於是偈語。四個字、五個字、七個字一句等等。這些內容在張趙兩居士的譯本中都沒有了。經過對照,發現張、趙兩居士的譯本不夠全面,於是孫景風居士發心要盡他畢生的精力重新翻譯。開始只譯出草稿,以後又恐怕有用辭不當,不完善的地方,經過多次修改整理後藏在箱子裡面。等他到七十歲的時候(翻譯時還未到七十歲),恐怕譯稿有散失,又重新整理,編好順序,完成了這部寶經的翻譯工作。
元音上師《中有成就密笈》
附註:新版繁體《中有成就秘笈》2013年12月初版,免費結緣!流通處地址:高雄市807三民區明賢街98號9樓之3。電話:886-7-3420460;0932-995-879。敬請珍之惜之!功德回向有情。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