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印光大師的──弘揚淨土 密護諸宗

~祕密主~.PNG

印光大師的──弘揚淨土 密護諸宗

一、 弘法利生的一生

印光大師一生致力於弘揚淨土法門。他自光緒八年(一八八二)念佛蒙佛感應,目疾痊癒後對淨土法門便萌生了信心,從此發願弘揚淨土,身體力行,直至民國二十九年(一九四○)往生。通過印祖的積極努力,淨土宗呈現復興,使當時出現了「善導高風,復見今日」的昌盛現象。

他的弘法活動主要事跡有:一、解人疑惑,示以正道。據《印光大師行業記》載:「大師出家三十餘年,終清之世,始終韜晦,不喜與人往來,亦不願人知其名,以期晝夜彌陀,早證念佛三昧。」民國元年,高鶴年居士在普陀山得印祖文稿數篇,交《上海佛學叢報》發表,引起社會注目,一時求文者湧至,爭相傳誦,洛陽紙貴。

「由是仰慕道德學問,渴望列於門牆的善男信女,日益眾多,或航海梯山,請求攝受;或鴻雁來往,乞賜法名。」(《行業記》)這是印祖結束閉關自修,進入弘法時期的開始。從此,印祖駐錫之處,車水馬龍,賓客盈門。有的謁見請教人生處世之道。

有的來信請教佛法

印祖都一一作答,解人疑惑,廣佈法雨,示以正道。由於所講妙契時機,不拘一格,啟迪凡心,各得大益。與此同時,他老人家還廣為信眾撰序作疏,大行文字般若,歸依弟子激增到十多萬,遍佈國內各行各業。

二、創辦弘化社,流通法寶。他命先師李圓淨居士協助明道上人在蘇州創設弘化社,翻印經書和出版刊物。

累計印數達五百萬冊以上。以後還再設立分社,影響深廣。他認為流通法寶,直接關係到續佛慧命、推轉法輪,「為弘法利生的當務之急」,如在《高州佛學研究會緣起》一文中寫道:「近來世道人心,陷溺已至極點。欲為挽救,普勸悉皆研究佛學。」為使更多的人能研究佛學,廣沾法味,印行經書工作必須先行。三、保護廟產,致力慈善事業。

《行業記》載:「大師一生,以法為重,以道為尊,名聞利養,不介於懷。」為了護教,即使獻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辛亥革命後,一些地方官吏藉口「廟產興學」紛紛強佔寺廟,剝奪廟產。民國四年和六年兩次公佈《管理寺廟條例》三十一條,「廟產興學」造成混亂。民十一年江蘇省義務教育會成立,有人呈請省府以寺廟作校舍,後經印祖設法挽救,才未實行。民廿二年,安徽阜陽資福寺被佔,印祖函訴斡旋,幸兔遭劫。民廿四年,全國教育會議提議全國寺產移充教育基金,全國寺廟改為學校,一時掀起侵佔寺廟的狂風驟雨。當時印祖在蘇州報國寺閉關,由圓瑛大師同「大悲和尚、明道法師、關絅之、黃涵之居士等同至報國寺謁印祖商議對策。

乃承以衛教相勉,於是請撰整理僧伽制度文一篇。」(《印光大師永思集》),中國佛教才倖免覆滅之禍。至於慈善事業,印祖非常重視。早在民十二年,就於南京與人合辦放生念佛道場,開辦佛教慈幼院。民十五年,長安解圍後,他急撥印文鈔的款項三千銀元托人匯作賑濟。民廿五年,陝西大旱成災,他又將印書僅存的一千元急匯救災。

民廿六年,他在上海護國息災法會說法時,當眾捐出全部供養金四千多元倡議救災。(以上均見《行業記》),救人為上,是他一生始終堅持的觀點。

二、弘揚淨土、密護諸宗

淨土法門淵源於印度,形成於唐代。宋明以後,成為佛教的「共宗」。印祖在蘇州靈巖山創建淨土道場,著書立說,大弘淨土,密護諸宗,並沒有自揚抑他的行徑。他在與《佛學報館書》中寫道:「佛法平等之懷,所有言論,唯理是尚,毫無偏私。」又說:「法不一律,正好事理並進,頓漸齊驅,庶得三根普被,利鈍均益。

這種法法圓融、應機施教的思想在《印光大師文鈔》各編中表現得很突出,值得引起我們注意。為了適應對機說法的需要,他有時亦信手拈來禪宗的「機鋒」,促人「明心見性」;有時強調研習教理的重要性,勸導人們好好學教,達到「理明信深」;尤其是提倡「儒釋不二」說,借用儒學思想說教,引導信眾遵守倫理道德,「敦倫盡分,自淨其意」。在《與友人論校經綱要書》中,他指出:「善會者,則一切法,法法圓通。」又說:「佛理圓通,法法歸真,頭頭合道。」他常舉「四海之水,同一鹹味」的比喻,說明真理的同一性,「藥無貴賤,癒病者良;法無高下,重在契機。」這對「法執」甚深,揚此抑彼的人可說是「當頭棒喝」。釋尊曾抓一把泥土,對諸比丘說:「我說的法如手中土,未說的如大地土。」凡符合善法的就是佛法。印祖就是這樣在融合諸法的情況下弘揚淨土的。他在大弘淨土法門的同時,始終維護著各種宗派的正常發展。

印祖認為淨土法門殊勝無比,普被三根,可歸納為以下四點:

一、淨土法門適應一切根性,《大集經》說「末法億萬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能獲往生。」因此它是「萬修萬人去」的殊勝方便,堪稱「教內別傳」。印祖在《與大興和尚書》中寫道:「夫所謂淨土法門者,以其普攝上、中、下三根,高超律教禪宗。……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在《與佛學報館書》中又指出:「但具真信切願,縱五逆十惡,亦可永出輪迴,高預海會。」他認為,其他法門都不能做到「三根普攝」,有的只適應聲聞、緣覺二乘根機,有的則適合大乘或利根人所修,唯有淨土法門例外,因為一般修行,專靠自力。而念佛法門以執持名號,一心不亂為內因;以彌陀願力,接引往生為外緣。

內外相應,自他結合,得生極樂國土,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在《與陳錫周書》中說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之則觀音、勢至…不能出其外,下之則五逆十惡、阿鼻種性,亦可預入其中。」

二、淨土法門既含攝一切法門,而又超過一切法門,是佛教中至圓至頓的法門,這是從內容實質上說的。《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載:「淨土者,乃究竟暢本懷之法也。高超一切禪、教、律,統攝一切禪、教、律,…雖三藏十二部之玄言,五宗諸師之妙義,亦不詮盡。」又載:「諸大乘經,咸皆帶說淨土。」闡明它是通達佛道的究竟法門,所以歷代各宗各派祖師極力弘揚,千經萬論,處處指歸,不但淨土三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專談淨土,其他大乘經典亦述及淨土,稱讚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

三、淨土法門是佛教中一切宗派的最終歸宿。佛教的修持方法很多,有參禪、修密、觀心等,最終都得歸結到淨土法門上來。印祖指出:《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都是大乘重要經典,也都勸人修習淨土法門。在《華嚴經.入法界品》中,普賢菩薩為善財說十大願王,「普令善財及與華藏海眾,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華嚴經》號稱「三藏之王」,亦以導歸極樂為圓滿佛果。所以印祖認為,如來一代時教,括舉大綱可分為律、教、禪、密、淨五宗,其中「律者佛身,教者佛語,禪者佛心」,成佛、度生都得依此三法實現。眾生依此三法,可轉「眾生三業」為「佛三業」:而如來為令眾生宿業頓消,又示密宗一門;為使行人皆得「即生成辦」,又特開「信願念佛、求生淨土一門」,令聖凡「同於現生,往生西方」。由此可見,「淨為律、教、禪、密之歸宿,如百川萬流,悉歸大海」。(見《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

四、淨土法門「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印祖在《棲真常住長年念佛序》中說 :「一切法門,皆仗自力,所惑證真,方得了生脫死。」而修持淨土法門,只憑一句六字洪名,具足信願,一心淨念,就可仗佛力、自力,橫超三界,帶業往生,便是「蓮花化生,無有生苦,純童男相,壽等虛空,身無災變,老病死等」;時時刻刻「追隨聖眾,親侍彌陀」;到處「水鳥樹林,皆演法音」;在極樂世界裏「樓閣堂舍,皆是七寶而成」;萬事萬物,「唯是化作」。極樂國土人民,個個有「大神通、大智慧、大威力、大辯才」(以上見《與陳錫周書》)淨土法門修行容易而果位極高,這實在是達到超脫煩惱,進入涅槃的最殊勝、方便的修行方法啊!

印祖雖然往生淨土已五十二年了,但他的遺教仍然指導我們趨向菩提大道前進。「淨土法門是諸佛本懷之法,教內別傳,對於當今之人來說,欲於現生了生死者,捨此一法,絕無希望矣。」(《無錫淨業社年刊序》),特錄以與廣大同願共勉。

佛曆二五三六年歲次壬申立冬於上海佛教居士林

極樂淨土文章及開示.p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祕密主 的頭像
    祕密主

    祕密主的部落格

    祕密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