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紅黃文殊略軌 (大藏寺祈竹活佛所編)

~祕密主~.PNG

紅黃文殊略軌 (大藏寺祈竹活佛所編)

 

年少悅意美妙莊嚴者,煩惱盡淨布地山妙色,

俱胝月色無與倫比身,慈悲文殊於汝吾禮敬。

嗚呼微妙音祜主,祈請遮止不善心,

吾願生生世世中,文殊於汝唯一處,

虔心恭敬作祈請,恒時恭敬令汝悅。

嗚呼具大悲文殊,三世善識之大道,

菩提心清淨馬車,汝作導航善知識。

唵 阿拉怕渣那 地 或 唵 阿拉怕渣那 地 疏哈

om arapacana dhih 或 om arapacana dhih soha

以此功德願速能,成就至尊文殊境,並將一切諸眾生,安立於同等果境 。

今天所講的並非自化本尊儀軌,而是由章嘉遊戲金剛祖師(Changya Rolpai Dorje, 1717 ?786)所撰的祈請與誦咒文,所以它適合任何人日修之用,並不限於有灌頂的人才有權修誦。若我們修持文殊法門,便可以迅速地增長智慧及記憶力等等,從而令我們明白佛法內之深義、解開佛法之「結」,且會令未來生也具足智慧。

前行開示

在正行之前,我們必須誦儀軌中並未明列之皈依文。最簡略的皈依及發心文是: 行者皈依直至成正覺,佛陀正法以及聖僧眾, 因作佈施等諸修持故,願證佛境利普有情生。

我們誦皈依三次或更多次。

正行開示

誦至此時,應觀紅黃文殊在我們的頭頂或面前虛空中。如果觀祂在頭頂,其面向應與行者自己所面之方向一致;若觀於面前,則本尊面向行者。一般來說,初學者若觀本尊於面前,會較觀於自己頭頂為容易。此外,我們應想自己所處之房舍為文殊大士之淨土宮殿,而非凡俗的屋子。這種觀想猶如播下一顆種子,令自己有往生淨土的一個因。這種觀想通用於其他本尊法門,例如修彌陀法門者,應常常觀想自己身處極樂淨土之中,令自己熟習,並種下將來往生極樂淨土之因。

在觀文殊時,首先觀面前有雲海。這些雲並非凡俗世間的氣象,而是文殊大士之悲心所現的。在雲層上,出現一朵各瓣不同顏色的蓮花,蓮花中央有平躺的月座。其上有一個橙色的「地」(dhih)字,此地又變化成為本尊形相。文殊大士一面二臂,身橙色,發出超過千萬個月亮的光明,其右手持智慧劍高舉,左手持一蓮花之莖,蓮花伸延至其左肩,蓮花中央有一部《般若經》。本尊身穿天衣及有各種寶飾莊嚴,其身是光明,而非如銅像般的實體。他現為十六歲少年之相,其外在形相令人歡喜,其內在是無煩惱之清淨意。在觀想中,文殊正在開示對不同聽眾各各相應的佛法。

在此觀想中,我們必須注意,蓮與月座均為文殊智慧所化,而並非凡俗的東西,其體性與文殊為一體。在凡俗世界中,如果你坐在一個座墊上,座墊是座墊,你是你,二者並不相同,但文殊的座與文殊卻是一體的。大乘的本尊一般都坐在蓮花上,以表他們雖化身於六道輪迴中,卻並無煩惱及垢染,正如蓮花之出於污泥而本身卻清淨。在此處,蓮花座代表出離心,月座代表菩提心,而座上之文殊代表智慧。

在觀想出文殊後,我們便誦儀軌中的禮贊文。

禮贊文有四偈。

第一偈是:

年少悅意美妙莊嚴者,煩惱盡淨布地山妙色, 俱詆月色無與倫比身,慈悲文殊於汝吾禮敬。

這偈是說:「完全慈悲及清淨的文殊,我向您頂禮致敬!」

嗚呼微妙音祜主,祈請遮止不善心, 惡心雖如夢幻般,今後絕不再生起。

偈中的「嗚呼」是求救之聲。我們在遇危險時,會自然地叫喊:「娘呀!」同道理,我們現在於輪迴中受苦,故在第二偈中,我們至心向文殊求救。我們為何求救呢?因為我們發現自己內心有貪、瞋、癡等煩惱,所以我們求文殊加持我們,令我們從無始以來的不善心,乃至夢中所發的不善心,一律可以得除。

吾願生生世世中,文殊於汝唯一處, 虔心恭敬作祈請,恒時恭敬令汝悅。

這是說:「我一心一意地恭敬您、頂禮您!請您在生生世世中以慈悲心看著我,求您對我不離不棄地加持!」此時應在心底深處中哀求。

嗚呼具大悲文殊,三世善識之大道, 菩提心清淨馬車,汝作導航善知識。

第四偈是說:「三世諸佛所修過的法、他們所走過的路,我也發心去修、去走!求您當我的師父吧!」文中的「馬車」一詞,喻菩提心。在佛教中,常以馬車喻菩提心,這是因為菩提心能帶許多眾生脫苦,好比馬車能載上許多人一同上路般。

菩提心的真正發起有三種形式,分別稱為「國王心」、「牧者心」及「船夫心」。發心自己先趕緊成佛,然後便以最高能力度眾生者,被喻為帶領子民的國王。在本師釋迦牟尼最初發心時,所發的便是這種國王心。牧羊人一般是把羊群趕在自己前方,自己落後上路的。同道理,觀音最初發心時,正是發願令眾生先成佛,自己在其後方成佛,所以他的這種發心方式稱為「牧者心」。文殊最初發心時,所發心形式為「船夫心」。船夫是怎樣的呢?他們掌舵與乘客同達彼岸,這就如文殊發心帶領眾生同登佛境般。這裏講的是聖者之最初發心形式,並非說文殊及觀音並未成佛。文殊與觀音其實早已成佛了,他們只是為了眾生之利益而化現為菩薩之相而已。

在誦完禮贊文後,便誦文殊的咒。儀軌中有兩種版本的咒,兩種都正確,我們挑其中一種唸誦即可。

唵 阿拉怕渣那 地 或 唵 阿拉怕渣那 地 疏哈

om arapacana dhih 或 om arapacana dhih soha

我們可以隨自己能力及時間而誦一百次、三百次甚至一千次,總之是隨自己能力而定。在誦咒時,我們在心中祈求文殊加持令速得前述解脫出來。

在持咒的尾聲,我們可以加誦「地地地地地……地地地」,以一口氣誦一百個「地」字或隨力誦唸,總之是在一口氣中誦越多遍越好。這種誦法,能令我們得到「不念失」的記憶能力。

結行開示

以此功德願速能,成就至尊文殊境, 並將一切諸眾生,安立於同等果境。

在最後,我們誦儀軌中的回向文及其他我們喜歡的回向文偈,然後觀文殊融入自己身體,而令我們得到了他的身、語、意加持。

現在已講完此法門的修誦方法,衲的傳承來自金剛持赤江仁寶哲

(Trijang Rinpoche,1900-1981)。

紅黃文殊略軌 (大藏寺祈竹活佛所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祕密主 的頭像
    祕密主

    祕密主的部落格

    祕密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