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鐘的《心經》,教你這樣念,護法神給你護法,

~祕密主~.PNG

3分鐘的《心經》,教你這樣念,護法神給你護法,

助你渡過難關,積累功德(附《心經》全文)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梵文:「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सूत्र Prajñāpāramitā Hṛdaya」。藏文:「བཅོམ་ལྡན་འདས་མ་ཤེས་རབ་ཀྱི་ཕ་རོལ་ཏུ་ཕྱིན་པའི་སྙིང་པོ། 」。有時也稱《般若波羅蜜心經》,為《金剛經》降伏其心篇,簡稱《心經》。全經只有一卷,260字,屬於《大品般若經》中600餘卷中的一節。

經常誦讀心經,具有增長大智慧和福報,能去除貪、嗔、癡。小學生至大學生常誦增長記憶力,學業、事業、婚姻順利、心想事成,功德無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是佛教

大乘教典中,一部文字最短少,詮理最深奧微妙的經典。僅以二百六十個字,濃縮了六百卷大般若經的要義,攝盡了釋遵二十二年般若談的精華,即闡明宇宙人生緣起性空的原理,同時顯示般若真空妙理的體用與功能:實是般若的核心,佛法的心要!

一個人常常行衰運,必定心神恍惚,心經可以攝住一個人的心神,轉而行好運。心經是正極靈能的經文,可以將不吉陰邪的東西驅去。念誦「般若心經」可以使人行運,甚至致富,其原因可以從消極及積極兩方面來分析:從消極一方先談。心經可以使你行運,致富。最直接

地,是能令你「心中富有」。無論你家財千萬,還是貧無立錐,都必須追求心中富有,一個人心中富有,才真正擁有快樂。在佛教的角度而言,一個人能擁有心中富有,開心快樂,也就是【佛】了。

心經的宇宙觀,能令你通過背誦,慢慢感染到宇宙就是我,我便是宇宙的智慧,萬物皆在我的宇宙之內,世界的財寶,皆在我的口袋之中,自己去不去拿來用,決於自己而已。因為自

己追求心中富有,是精神世界的滿足,因此,有沒有錢並不是最最重要的事。心中富有就是一切了。

這是背誦心經,其中一些行者所領略到的道理。但另一些行者,卻有較積極的領悟。

一個人開始修鍊心經之後,會有一種胸襟開闊的思想。所謂「有容乃大,無欲則剛」,一個人能容人容物,才可以做大事業。這種容人觀,乃來自心經的修持。因為一個人心胸一開,必然會有一種博愛的精神,一定人緣好。就算自己不想做大生意,也會被環境及良好的人際

關係迫做大!因為每個職員都樂意為這個人打工,每一間公司都覺得與你合作最快樂。自然發旺致富,享受名成利就得福氣。因此,心經一修之後,人的世界觀就會改變。運氣也自然會變。

根據我的一些同修的經驗,心經可以幫你相當大的忙,你可以三遍心經21遍心咒(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娑婆訶)反覆的求觀世音菩薩幫你達成你心中的好的願望! 一般

而言,觀世音菩薩絕對會聞聲救苦,幫你達成你的善願,關鍵就是看你去不去念。其次你要注意的是:你是念心經,不是首先要去理解其中的深奧意思的。我的意思就是說:什麼都不管,念就是了!!!

念的程式是這樣的: (口念和心念都無所謂!)

從頭到尾念第一遍

從頭到尾念第二遍

從頭到尾念第三遍

再念心經心咒21遍(揭諦揭諦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娑婆訶)

再念感謝文:弟子***誠心感謝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和諸護法金剛!

附:心經全文(非常的短,3分種就可以念一遍)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

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亡亦無老亡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陲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掛礙無掛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

你能遇見心經,就是知 !你能念誦心經,就是行 !你能得到加持,就是證!!!

非常的高興你能念心經,其實這個心經非常的重要,平時有麻煩是可以靠心經來幫你度過難關的!簡單又功效宏大!

念的程式是這樣的:(口念和心念都無所謂!)

每次完整的一遍是這樣的:(從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一直念到即說咒曰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娑婆訶),念完三遍後,再念心經心咒21遍(揭諦揭諦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娑婆訶),記數就用手指來計!21遍心咒是一個規定的數字!

象這樣的三遍心經加21遍心咒,是完整的一次祈願程式。當然越多次完整的越好,多多益善!到時候你就會知道心經的厲害!很多人以為心經是修鍊空性的一個經文,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僅代表我和一些同修的想法)。你要是有天眼的話,就會看見你每次念完整的三遍心經加21遍心咒的話,身邊和頭頂會有金甲護法神!

今夜,

讓我們在佛前點燃一盞燈,

為父母子女祈願!為眾生祈福!

願每個人多多行善佈施。

禮佛祈福:

禮佛:每日參拜佛菩薩,並可祈福留言,僧眾為您誦經迴向!

一、總綱分

此分總的攝持心經主要含義,即修甚深觀照法門,照見諸法皆空,出生亡苦海,證無上菩提。

『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菩薩即觀世音菩薩。從菩薩大悲濟世,尋聲救苦來說,名觀世音;從菩薩智慧廣大,觀照無礙來說,名觀自在。從悲德與智德立此二名。菩薩本地早已成佛,名正法明如來,為利濟眾生,現菩薩身。

觀自在的『觀』字很重要,修心關鍵在一『觀』字。此觀並非眼觀,而是迴光返照,觀我非空非有、寂寂無念、了了常知的本來覺性,這是修心的總訣。所以說:『須臾之間,攝念觀心,薰成無上大菩提種。』又:『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

觀心法門在初下手時,必先放下一切妄想雜念、心身世界,直下回光觀看自己當下的心念,這時定覺妄念忽生忽滅,賓士不停,要既不隨逐流浪,也不著意遣除,因妄念本空,原是無可遣除的。久觀純熟,妄想分別便能逐步歇落,達於空寂。這是慧以資定,楞嚴經所謂: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這時要繼續前進,時時處處從寂定的性體上,起觀照妙用,這是定以資慧,久久便能達到定慧一如、寂照不二的地步。所以華嚴經說:『汝等觀是心,念念滅,如幻無所有,而得大果報。』『觀自在』便是常寂常照,了了見性,自在無礙的意思。

『菩薩』具體稱『菩提薩埵』。菩提譯為『覺』,『薩埵』譯為『有情』(指一切眾生),合稱『覺有情』。菩薩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自覺覺他為行願,功行圓滿,便成為福慧具足的佛陀。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行』即修行。『深般若』是對淺而言。凡夫無明障覆,般若不開;二乘人只證我空,知五蘊假合,並無實我,但不明法空,不明五蘊諸法,也是緣生性空,並無實法,所以見理不徹;至於初發心下位菩薩,觀力微薄,都是淺小智慧,不能叫深般若。惟有像觀自在這樣八地以上的大菩薩,能以甚深智慧覺照,而證入定慧圓明,自在無礙的境界。『時』正是寂照同時,體用不二的時候。

『照見五蘊皆空』

『照』即般若觀照,『見』即親自證知。菩薩依實相般若之體,起甚深觀照般若之用時,證知五蘊身心等一切諸相,無不是運動變化,幻生幻滅,其性本空。實相之體,猶如鏡體,五蘊諸法,比喻塵垢,般若妙智,正像鏡光,觀照功夫,則如磨鏡,鏡體本具光明,雖為塵垢所障蔽,光明不失,若用功摩擦,自然垢盡明生。楞嚴經所謂『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

『五蘊』即色、受、想、行、識。凡眼、耳、鼻、舌、身五根,色、聲、香、味、觸五塵,以及宇宙間一切物質現象,都屬色法,因為是有形色、質礙之物。『受』即感受,是五個遍行心所中的受心所,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三種。『想』即想像,是想心所。『行』即

造作,是思心所。『識』即了別,是八識心王。這四者都是心。此色、心二法,皆是因緣所生,也即各種條件和合而有,並無自性,所謂緣生性空,故曰『五蘊皆空』。五蘊之性雖空,但體即真空,譬如波相雖幻,但體即是水,水與波是不一不異。這裡的『照見』如渡

船,『五蘊』如大海,『皆空』如彼岸。即依此般若渡船,渡過生亡苦海,到達涅盤彼岸。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見諸相非相』即『照見五蘊皆空』。如果照見五蘊皆空,那麼自性大光明寶藏,便全體現前了。

『度一切苦厄』

身心痛苦不安,叫苦厄。般若不開,苦厄未除,不能叫度。苦厄歸根屬於心,度心只有仗甚深般若。照見五蘊本空,心便得解脫自在。凡夫不明苦厄的根源,不知五蘊的實質,更不知

慧照的妙用,所以長劫沉淪於煩惱此岸。若能照見事事物物一切諸法,自性本空,就能破除我、法二種執著,不被見思、塵沙、無明種種粗細煩惱所纏縛,而能解脫分段、變易兩種生亡,出離世間、出世間的一切苦厄,所以說度一切苦厄。

二、色空分

此分說明五蘊諸法,與真如空性,無二無別。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這裡所說的『色不異空』等四句,正是,在佛教哲理上的反映。據文獻報導,在現代科學領域裡,已以實驗表明微觀粒子不僅具有顆粒性,並具有波動性(如無線電波)。正像有些科學家所指出,所謂顆粒只是場強較高的空間,其中並無一物,這不是『色即是空』嗎?在宏

觀世界裡,已以實驗證明『空生萬法』的論點。如天文編號為:M八七無線電波星雲旋系能從非物質的無線電波區,噴出長達一萬光年的光炬,其中是高速高能電子,這種從非物質之中,也即從虛空之中,能射出物質,這不是『空即是色』嗎?心經關於色、空問題的精闢理

論,正由科學實驗不斷證實。但這些僅是從物質世界方面,說明緣起性空,變幻無窮的情況,藉此作為比喻。實際上心經所說的涵義,則是大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所徹證的、超邏輯的『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楞嚴經)、色空不二、性相圓融的圓覺境界!

三、本體分

此分說明本來之體性,實無生滅、垢淨、增減等相,無相之相,正是當人的本來面目。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菩薩又告舍利子:此五蘊諸法的真空實相亦即本覺理體,是本來無生,故亦無滅;本來不垢,故亦不淨;在凡不減,在聖不增。此六字,正顯示人人本具的絕對心體。此心體離一切虛妄對待諸法——人我、是非、順逆、得失、美醜、憎愛。分別既息,則無分別之妙智,昭然現前,非空非有,無實無虛,法爾如是,所以叫本覺,或本體。

四、妙用分

此分由體起用,空一切相。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亡,亦無老亡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文中有許多名相,先作一下解釋。『五蘊』的蘊是積聚的意思,亦叫五陰,『陰』是能遮蔽真性的意思。前已講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名十二處。『根』是能生的意思,能生六識;『塵』是染汙的意思,能染汙真性。『十二處』

的『處』即方所,就是說根在內,塵在外,眼對色,耳對聲,各有一定方所,也叫十二入,『入』是說根塵互相涉入。『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即十八界。『界』是說各成界限。

六根為內界,六塵為外界,六識為中界,六根、六塵、六識和合成十八界。此蘊、處、界三者,通常稱為三科。主要為了破凡夫我執,根據對色、心所迷執的偏重,而有開合的不同。

文中『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亡,亦無老亡盡』,是簡略之詞,其內容即十二因緣,以前者為因,後者為緣,即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亡,所以叫十二因緣。『無明』是過去世

的無始煩惱;『行』是依煩惱所作的行業;這二者是過去因。『識』是受胎的業識;『名色』是在胎中尚未成形,識心叫名,胚胎叫色;『六入』即有了六根,就將出胎;『觸』是二、三歲時,不識苦樂,而能接觸外境;『受』是六、七歲時,能感受苦樂,這五者是現在

果。『愛』是十四、十五歲時,生起強盛愛欲;『取』是到處求取;『有』是有種種新業。這三者是現在因。『生』是隨業受生;『老亡』是有生必有亡。這二者是未來果。所以這十二因緣,包含著三世因果的道理,總不離惑、業、苦三道。凡夫是順生亡流,即從無明緣

行,行緣識,順次相緣,以至老亡,是流轉門。緣覺從十二因緣悟道,知生亡根本在無明,故首先滅去它。『滅』就是盡的意思,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老亡亦滅,便是還滅門。緣覺觀察十二因緣流轉,還滅二門,了脫生亡,而證辟支佛果。(辟支譯為緣覺或獨覺。)

『四諦』即苦、集、滅、道四種真理。就是說生亡苦果,是由惑、業集合而生,所以說『苦、集』;寂滅樂果,是由修道斷惑所得,所以說『滅、道』。『苦、集』是世間因果;『滅、道』是出世間因果。知『苦』便應斷『集』,慕『滅』便應修『道』。小乘弟子聞佛

聲教,悟『四諦』理,斷見思惑(簡單說來,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與疑,叫見惑;貪、嗔、癡、慢叫思惑),而出三界分段生亡,即阿羅漢(意為殺賊、應供、不生)。

今菩薩以般若觀照,一切皆空。在真空實相中,不但凡夫所執之蘊、觸、界,皆不可得,即緣覺所觀的十二因緣法,聲聞所觀的四諦法,亦皆不可得;乃至菩薩六度,其能證的智慧與所得的理體,亦皆說無,即都不可執著,都歸於空。若執著有智有得,仍不離法執、法見,

仍有掛礙而非究竟。所以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又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不應住著於一切法,而生清淨心。總之,自凡夫以至菩薩,自五蘊以及智與得,都不可取著,因諸法本空,無所得故。這正說明,此經是大乘法

門,不僅破凡夫我執之病,並破二乘法執之病,乃至無智亦無得。修行到這一境界,寂照現前,了知本無生亡可斷,亦無涅盤可證,我法二空,一切無著,便證入大自在之境了。(『無智亦無得』一句,有些解釋仍作為空聲聞乘法,而按文勢,作為空菩薩乘法,更覺圓融完備。)

經文所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亡,亦無老亡盡』,此中『無無明』及『無老亡』,是空去流轉門,就是空生亡,亦即我空;『亦無無明盡』以及『亦無老亡盡』是空去還滅門,就是空涅盤,亦即法空。又經文說了許多『無』字。此『無』字是自性空、無所得的意思,如果作有無之『無』解,便成斷滅了。

五、果德分

此分證果。以上明體、起用、空相,而證解脫之果德。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掛礙為因,恐怖為果;顛倒為因,夢想為果。菩薩依靠般若覺照,諸法空淨,心無掛礙,遠離顛倒,惑業究竟淨盡,功德究竟圓滿,名究竟涅盤。這是菩薩證涅盤斷德,斷盡一切妄

惑。不但菩薩,佛亦依於般若,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得無上正等正覺——果超九界叫無上,不偏叫正,生佛同具叫等,遍知一切叫正覺。這是諸佛證菩提智德。可見般若是十方諸佛共由之路。

六、證知分

此分說明由證果而明白了知。

『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這裡『故知』的『知』字,是證知,有親見實相之妙!一切諸佛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都從此自性所出,所以稱般若為咒,即以密咒來表達此真空實相。般若無所不包,所以叫

大;神妙莫測,所以叫神;無所不照;所以叫明;無可比擬,所以叫無上;無與倫比,又畢竟平等,所以叫無等等。『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二句,是說以智慧覺照,能轉化、滅除一切惑、業、苦果,是真實不虛的,這與『度一切苦厄』一句前後呼應。

七、秘密分

此分是以密咒表不思議心地。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以上是顯說般若,這是密說般若,以咒總結全文。因心地微妙,不可用言語來表達,故以咒表達之。咒是佛菩薩的真言密語,所以一向不翻,如果至心持誦,便能滅罪生福,速成佛道。

總之,般若觀照是大法門,是諸佛之母,若能當下迴光返照,於一切法不取不舍,無住而生淨心,離相而證實相,自可度一切苦厄,得真實受用。

大乘佛法.P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祕密主 的頭像
    祕密主

    祕密主的部落格

    祕密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