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

~喇嘛的心~.PNG

信仰的力量

在中國民間,流傳著對觀世音菩薩的信仰,也流傳著觀世音菩薩顯靈的種種奇蹟:觀音菩薩大慈大悲,聞聲救苦,無論什麼苦難,求助於觀音菩薩,都會得到幫助。被診斷身體條件不好、懷不上孩子的女性,在觀音菩薩像前至誠祈請、布施和放生,後來誕下了健康正常的寶貝;病重的老母親,因為喝了兒子求來的觀音菩薩聖水而豁然痊癒;事業困頓的人,因求助於觀世音菩薩,獲得啟示而走上康莊大道……

在西方國家,則流傳著對上帝的種種信仰,以及因為信仰上帝而得到的生命奇蹟:經歷嚴重車禍,車子被壓扁了,而人卻活了下來;嚴重的疾病因為祈禱和代禱而康復,令醫生百思不得其解;夫妻不和睦的,因為信了上帝而互相理解包容,擁有快樂幸福的小家庭……

對於信仰者來說,信仰絕對是一種無可替代的力量,令生命的小船在亂流裡始終朝著正確的航向行駛。

信仰令人遵從道德

在各大主流宗教裡,都是教人信仰善良,遵守道德的約束。首先,無論上帝還是佛菩薩,都是教人尊師重道、孝養父母、友愛兄弟姐妹。人倫有序,綱常有道,謙卑做人,這是社會穩定、家庭安定的基礎。上帝教人珍愛生命;佛菩薩教導人殺生是罪過,自殺也是罪過,而胎兒來到腹中,就已經是一個生命,所以也不應墮胎。因此,有信仰的人通常不會選擇暴力殺生,也不會放縱自己的肉慾,未婚先孕,使之成為墮胎的前因。

上帝教人要愛護貧弱,佛菩薩教人要布施積德,世人眼裡這些至高無上的神靈,都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貧窮和弱小一族。當我們過上了衣食富足的生活,還要想到很多人在生死線上、貧困線上苦苦掙扎;當我們學著為他們奉獻愛心,這個世界就會充滿了溫暖,很多人因此而獲得生命的希望。

此外,各大主流宗教都強調,信仰者要注意自己的語言,不亂說閒話、不誹謗、不污衊。中國古語有言:「禍從口出。」很多人間慘劇都是從言語不慎開始的,當我們避免了使用衝動、刺激、挑撥的語言,其實就避免了很多災禍。謹言慎行,是中國人的祖先所信仰及傳承的美德,宗教在這一方面與傳統美德再次呼應。

當南非前總統納爾遜•曼德拉(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結束了二十七年的監獄生活,邁出牢房的時候,他對自己說:「若不能把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後,那麼我仍然身陷牢獄。」對上帝的信仰,以及他二十七年失去自由的生活,給予曼德拉深刻觀察、反思人性的機會,令他明白,寬恕別人,就是寬恕自己。這和佛教所倡導的大慈大悲、換位思考毫無二致。無論是上帝,還是佛菩薩,都教導世人要胸懷寬廣,寬厚仁慈,放下怨恨,不再尋仇。這同樣是無上的道德力量,當我們遵從的時候,就顯露出燦爛的人性光輝。

信仰是身體健康的誘因

科學研究證明,宗教儀式譬如基督教的祈禱、禮拜、冥想(靜默沉思)和懺悔,都有益於身體健康。一九八八年,倫道夫•伯德(Randolph Byrd, M.D.)博士對舊金山市醫院的三百九十三個病人進行了試驗。他將他們分為兩組,其中一組由全國的基督徒們代為祈禱。這樣的試驗並沒有告知病人本身。試驗結果顯示:有人代禱的病人,身體狀況比無人代禱的病人要好,他們出現併發症、心臟問題、需要抗生素的情況更少。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公共衛生學院前院長萊斯特•布雷斯洛(Lester Breslow)等人曾對一群加利福尼亞摩門(Mormon)教徒進行長達二十五年的跟蹤研究,發現男性摩門教徒的平均預期壽命比普通美國白人男性的預期壽命長達十年之久;女性摩門教徒比普通美國白人女性長五至六年。尤其是那些從不吸菸、每週定期上教堂、受過至少十二年教育的已婚人士,長壽的居多。如果他們體重正常、睡眠充足、適度運動,則長壽效果更為明顯。

布雷斯洛博士認為,摩門教徒注重飲食平衡,不吸菸、不飲酒、不喝咖啡、不吸毒,這些都與他們的長壽直接相關。佛教同樣倡導不飲酒、不抽菸、不吸毒。很明顯地,各大主流宗教都倡導有節制的生活方式,這直接促使信仰者的身心健康得以提升。

在飲食習慣方面,佛教提倡素食,而素食被發現具有降低血脂、降低血管硬化的風險等利益;猶太教提倡吃潔淨的食物;基督徒不可酗酒。這些從現代科學角度來看,都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在佛教和伊斯蘭教裡,信徒還有禮拜的功課,而禮拜本身對於身體各部位都是一種很好的鍛鍊。例如伊斯蘭教規定的每五次禮拜,無疑對教徒們的健康狀況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佛教的星雲大師,十五歲剃度出家,當受戒燃戒疤的時候,頭頂竟然塌陷了下去,從此記憶力嚴重退化,背書怎麼也背不下來,即使被罰跪在人來人往的走廊上背誦,還是背不出。後來,每天晚上趁著大家熟睡時,他便跪在觀世音菩薩前禮拜,求觀音菩薩賜予智慧。這樣虔誠禮拜約兩個月之後,他不但可以背書了,而且達到過目不忘的地步,考試前一點也不用緊張,照常玩耍,晚上隨便看看,第二天就可以倒背如流,通過考試。

定期參加宗教團體的活動,也有益於身體健康。研究人員威廉•斯特勞布里齊(William Strawbridge)於一九九七年在《美國公共衛生》(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他用了二十八年時間,對大約五千名加利福尼亞人進行了跟蹤研究,發現每週參加一次宗教活動的婦女明顯地延長了壽命。其實,教會信徒並不是一開始就比普通人健康的,相反,他們有的在開始時健康狀況甚至還不能達到平均水平,只是後來身體才慢慢好起來。德克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Texas)研究人員進行的另一項新研究發現,定期參加宗教活動的人,比從不參加的人平均壽命要多七年。

信仰賦予生命的希望

各大主流宗教的教義裡,幾乎都存在著至高無上的「超生命」,使得信仰者在面對個體無法戰勝的困難時,可以依賴於一種擁有絕對力量的生命,去戰勝內心的怯懦與焦慮,這對於信仰者是非常重要的。

有這樣的一個故事:一個傍晚,一個小男孩失足落入水井,第二天清晨才被家人發現並營救出來。整個夜晚,男孩一直在踩水,讓自己不至於沉入井底。男孩的父親問他:「是什麼力量,讓你能一整夜踩水而沒有精疲力竭?」男孩回答說:「我記得您給我講過的上帝的故事。當我落入水中,我在心中呼喚上帝,於是我確實看到了上帝的光芒,並且踩水好像也毫不費力了。就這樣,在上帝的光芒之中,我等來了你們的營救。」

佛教徒中類似的故事也有很多。一位病人哮喘病發作,呼吸困難,被送往急救室搶救。當她持續半小時在內心不斷地至誠呼喚佛菩薩的幫助時,她口中咳出了一顆不知道是什麼物質的東西,呼吸便立即順暢了,生命因此得到了保全。

在其他主流宗教中亦發生著許多這樣的事例。一個擁有絕對力量的生命,帶給我們普通人無限的力量,來面對生命中很多看似根本不可能跨越的障礙。

此外,宗教社團的存在,給參與者帶來一種群體感和歸屬感。社團眾人之間的互相關懷和聯繫,排除了個體的孤獨無力之感,取而代之的,則是和諧與希望。

當一位佛教徒出車禍之後,聞訊的師兄弟們立即聚集在一起,在佛前為他祈禱,祈請佛菩薩的加持和護佑;另一部分同修則趕往醫院,幫助親屬輪流照顧病人,使得病人及家屬如沐春風,感激不已。車禍本來很嚴重,傷者卻恢復得很快,令醫生都嘖嘖稱奇。

宗教社團通常還會有其獨特的宗教文化。譬如基督教的教堂,特有的教堂建築形式成為一種象徵,讓信仰者遠遠望去就能獲得內心的安寧;教堂內部的壁畫,充滿了宗教的莊嚴與肅穆,使人不自覺地莊重、安靜;教堂內響起的音樂,柔美而平和,撫平了聆聽者躁動的內心。佛教的廟宇、梵唱以及各種儀式,也都令人忘卻塵世煩憂,暫得一份清淨、忘我。從教堂、寺廟中出來,重新踏入凡塵俗世時,就好像心靈得到了洗禮,讓人帶著綠色的希望,卯足了勁再次奔跑。

信仰有益於保護生態環境

曾經有一篇榮獲「最佳小小說獎」的微型小說寫道:「地球上最後一個人獨自坐在房間裡,這時忽然響起了敲門聲……」這段話耐人尋味,意味深長。科技發展帶來物質文化的繁榮,也同時在摧毀我們賴以居住的星球。人類曾經的目光短淺,造成生態系統被破壞,大批物種滅絕。如果人類不警醒、不重新審視自己與環境的關係,遲早有一天,地球上物種都會滅絕,真的僅剩下一個人。此時此刻,連敲門聲也都將變成一種恐怖的信號。

信仰對於生態環境保護的利益,體現在很多東方宗教「天人合一」的思想裡,強調人與自然是協調共生的關係。伊斯蘭教的《古蘭經》裡許多章節都提到了天地萬物都屬於真主,都由真主來管理。伊斯蘭教重視保護植物,要求穆斯林多植樹,盡可能地避免砍伐樹木。道教的《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在主張順應自然、了解自然,人與自然彼此依存、互相依賴而得以共生。佛教強調,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都可以成佛;禪宗則說「鬱鬱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天上地上一切皆是生命的體現。當我們習慣於把一切生命都視為平等,就會去尊重它們,減少甚至消除濫砍濫伐、濫捕濫殺的現象,有利於維護生態平衡,保護生態系統。

此外,在很多宗教信仰之中,都抱有對來世的憧憬,譬如佛教相信有生命的輪迴轉世。如果我們的生命真的重複來到地球上,那麼我們肆意攫取地球資源,肆無忌憚地濫殺其他物種,無計畫地亂伐森林,是否就是在自掘墳墓呢?信仰上帝的人們則相信,只要我們尊重生命,用善心、愛和寬恕來對待各種生命,就會擁有一顆純潔的靈魂,擁有死後升入天堂的榮耀。假使我們都能有信仰,我們就不難用善心和善行,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關係。

信仰吸引著科學研究者的目光

很多人想當然地認為,科學與宗教信仰勢不兩立,水火不容。其實,縱觀歷史,科學與宗教信仰往往是相互融合、互為補充的。

根據蓋洛普(George Gallup)統計,前三個世紀的三百位著名的科學家中,百分之九十二是神的信徒,其中幾乎囊括了所有人們熟知的大科學家,如牛頓(Isaac Newton)、焦爾(James Prescott Joule)、歐姆(Georg Simon Ohm)、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孟德爾(Gregor Johann Mendel)、普朗克(Max Planck)、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等。

對於科學與宗教之間的互補關係,愛因斯坦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來描述:「科學若無宗教就像瘸子,宗教若無科學就像瞎子。」

當代越來越多科學家投入到宗教信仰的研究之中,研究宗教信仰對於人類心理、生理的作用,並且取得了重要的發現。信仰屬於精神領域,卻深深植根於這個物質氾濫的世界,絲毫未見動搖,也許,這就是科學研究者越來越被信仰所吸引的原因吧。

信仰的力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祕密主 的頭像
    祕密主

    祕密主的部落格

    祕密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